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叁、 汉字的发展

现在所能看到成熟的表意文字系统是殷商文字,在随后的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字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调整,先后经历了 古文字阶段、今文字阶段,现在已经进入现代汉字阶段,仍旧在为汉语汉文化服务。

古文字阶段

所谓古文字,是指从商代文字到秦小篆阶段的汉字。历时1400年。

(一)商代文字

商代(前1600-前1046)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迄今发现的商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1.殷商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人尚鬼”,凡祭祀、征伐、田猎、出行、农事、婚丧嫁娶、天气变化等,常用龟甲兽骨占卜,来预测吉凶。占卜之后,就将有关占卜的事,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谓之卜辞。因这种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所以称作甲骨文,也叫龟版文、龟甲文。因这种文字是刻上去的,所以又叫契文、甲骨刻辞。也有根据用途,叫它贞卜文字。还有人根据出土地点,称其为殷墟书契。

甲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县西北五里的小屯村,这里是商王盘庚的国都遗址,史书称为“殷墟”。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从此之后,陆续对殷墟发掘,迄今共得到甲骨约16万片,甲骨文的单字约有4000多个,现在能够认识的约有三分之一。

2.商代金文

金文指汉代以前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铜器铭文。古代以祭祀为吉礼,铜器中的鼎、彝等器皿多用于祭祀,故称之为吉金,其上的文字也就称为吉金文字。由于钟、鼎在青铜器中具有代表性,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商代有少量的青铜器上铸有文字。商代金文的特点与甲骨文相同,只是这种文字是模铸成的,所以一些笔画逞板块状,更具图画性和原始性。

3.商代陶文

商代陶器上的一些文字,时代要早于殷墟甲骨文。如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出土陶文128个,形体与殷墟甲骨文相似。这批陶文,有组合成句的,有五字一句,有七字一句,也有12字一句的。时间约为公元前1805-1639年间。河北藁城县台西村、河南安阳殷墟都出土过商代陶文。

(二)西周文字

西周(前1046-前771年)文字有金文、甲骨文、陶文等,而代表性的文字是金文。

1.西周金文

西周是金文的鼎盛时期,青铜冶铸业的发展、周人尚文,在进行祭祀、宴飨、分封、赏赐等各种活动时,往往要铸造青铜器,并在上面铸刻铭文以作纪念。另外,在兵器与其他生活用的青铜器上也铸刻铭文。迄今出土的周代青铜器有五千件以上。

周代金文在商代金文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不断减少图画性与随意性,逐渐向符号性演变,其书写也逐渐走向规整。

2.西周甲骨文

西周甲骨文的发现要比商代甲骨文晚几十年,迄今发现的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在陕西省岐山县发现的周原甲骨文,有单字600多个。第二次是2008至2009年,在陕西省岐山县的周公庙遗址部分区域出土的甲骨文,有甲骨文1600余字,总数达到2200余字。西周甲骨文其它地方也有发现,只是数量极少。西周甲骨文在字体上接近殷代末期文字,与西周初期金文相类。

(三)春秋战国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221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文字也随着发生了变化。

1.书写载体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也打破了旧的制度,学府下移,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知识从贵族垄断走向民间。“青铜器”这种文字载体不易制造,无法满足社会的大量的文字需求,而且,一般民众也缺乏财力使用这种昂贵的载体。于是,书写文字只好寻求价廉易用的材料,这样,一些以别的材料为载体的文字就流行起来了,主要有以下一些:

简帛文字。

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简牍是竹简和木牍的省称,竹简是经过加工用以书写文字的竹片,木牍是加工过用来书写文字的木板,二者合称简牍。缣帛是丝织品,古人也用它来书写文字。这种书写在竹简、木牍与缣帛上的文字,被统称为简帛文字。

现在能看到的先秦简牍,都是近几十年出土的。自1949年以来,先后于湖南长沙五里牌、仰天湖、杨家湾,龙山里耶古城址,河南信阳长台关,湖北江陵望山、云梦睡虎地、荆门郭店等地出土战国竹简约40000枚。另外,上海博物馆1994年从香港购回1200多支战国竹简。2008年,清华大学收到赠送的战国楚简2000余枚。

缣帛用于书写文字,大约是从公元前6世纪前后开始,直到公元后6世纪前后。但缣帛不易保存,目前发现的只有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的《楚帛书》,亦称《楚缯书》或《楚绢书》,上面写有900余字。年代约在战国中晚期。

玉石文字。指书写或刻写在玉器或石器上的文字。现存重要的玉器文字有《侯马盟书》,《温县盟书》、《战国行气铭》、《诅楚文》等。

2.汉字字形的分化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出现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文字也随之发生变化,带上了明显的地域色彩。当时文字分化为两个系列,一个是秦系文字,一个是秦国以外的六国文字。

秦系文字,又称西土文字。秦国承袭了周的故地,也承袭了周的文化。因此,秦文字与周文字一脉相承。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通行周宣王时太史籀撰写《史籀篇》所用的文字。《史籀篇》早已失传,现在能看到的籀文有这一时期秦国的金文,还有石鼓文。石鼓文指春秋时秦地刻在“石鼓”上的文字。因其石形如鼓状,所以称为石鼓文。石鼓上文字的内容是秦国国君游猎的诗,所以又称“猎碣”。石鼓原刻465字,现在,其一石字已漫灭,其余九石字多残缺,存300余字。

六国文字,也称东土文字,它们与秦文字有很大的不同。春秋时期,六国文字出现了地方化的趋势,到了战国时期,地方化的趋势更加突出。

地方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字异形,即对同一个字,各国的写法各不相同。

第二,文字的书写风格由西周时浑厚凝重趋向华丽纤巧,有的变为美术性的文字。六国文字的出现,虽然并未脱离汉字体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汉字字形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给各地的交流造成了困难。

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战国时期“文字异形”,影响到交际,不利于社会使用。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一统天下。出于统一的需要,实行了统一文字的措施。

秦“书同文字”的措施,是汉字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它使汉字的分裂复趋统一,使汉字的标准化程度空前提高,为汉字体系向今文字阶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古文字的发展趋势

古文字从商到秦,历经1400余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一阶段变化的几种趋势:

第一,逐渐向意音文字发展。具体表现为表音字(即假借字)逐渐减少,纯表意字逐渐减少,而形声字逐渐增多。

时代形声字的比例纯表意字的比例
甲骨文 17.31% 82.69%
春秋金文 50.9% 49.1%
战国东方
五国文字 73.13% 26.87%
小篆 85.69% 14.31%

第二,古文字个体字的内部构造,在不断地向1形•1义•1音的结构类型发展。在高明所编的《古文字类编》中,合体字在甲骨文中有168个,在金文中有49个,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文字中仅存13个,在小篆中基本消失。

第三,古文字构形系统的有序性在不断增强。这主要表现在基础构件的构字率在不断上升。具体情况见下表:

古文字基本构形部件及其构字率的变化表:

时代基础部件构字量构字比例
甲骨文 412 1380 1:3.35
春秋金文 324 1158 1:3.6
五国文字 379 2538 1:6.7
楚文字 370 1887 1:5.1
秦简 279 1778 1:6.4
小篆 367 9335 1:25.5

基础构字部件构字率的上升,表明汉字的结构体系向着有序化发展。构字率的上升,是基础构件减少、所构字增多的结果。这样便于人们的学习和使用,因为只要掌握这些为数不多的钩字部件与构字方法,就可比较容易地掌握众多的整字。

第四,汉字的形体逐渐固定。在甲骨文中,一个字有多种不同的写法,到小篆时代,大多数字基本上就只有一种固定的写法了。

今文字阶段

今文字阶段,从汉代至民国初年,历时2100多年。

今文字属于符号表意文字。所谓符号表意,是指文字的形体是作为它所代表的意义的符号而存在,并以此来显示意义的一种表意方法。它的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例如, “马”字,本象马的样子。楷书从字形中,已经看不出马形状了。

(一)今文字的发展

今文字的发展主要是字体的变化。今文字字体主要是隶书和楷书,另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

1.隶书

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把篆书圆转绵长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隶书早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后人称为“秦隶”,也叫“古隶”。现能看到的最早的隶书墨迹有青川木牍和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

汉王朝建立后,隶书逐渐取代小篆成为官方标准文字。现在能看到的汉代文字主要是汉简文字、帛书文字及碑文等。

帛书,也称缯书,指出土的古代写在丝织品上的文字。汉代帛书主要有《马王堆汉墓帛书》。

隶书在东汉进一步发展,形体益加方正,笔画更为匀称,且增加了波势和挑法。即运笔时横、捺等笔画有如波浪起伏之状,某些笔画在收笔时,作向上挑起状。这种成熟的隶书叫做今隶,也称汉隶。东汉树碑成风,传世的碑版约100种左右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曹全碑》《熹平石经》等等。汉代也有金文、砖瓦文、玺文传世,但最具代表性的是汉简和碑刻上的隶书。

隶书彻底消除了古文字的象形特征,使字形从图画型变成了符号型,使汉字的表意方式从象形表意变成符号表意。前人所谓“解散篆体,笔意全失”,指的就是它改变了古文字象形的形体结构特征,失去了字形形象表意的功能。隶书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字的面貌,是迄今为止汉字史上一次最剧烈的变革,在汉字史上被称为 “隶变”

2.楷书

魏晋时期,汉字在隶书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字体,叫做楷书。也叫真书、正书。楷是法式、标准的意思。自魏晋以来,这种文字一直是规范标准字体,所以叫做楷书。

楷书在结构方式上与隶书基本一致,不同之处主要在笔势方面。楷书取消了波势挑法,变隶书的慢弯为硬勾。此外,字的整体形状也由隶书的扁平变为正方。到了唐代,楷书已经完全成熟,作为正式场合使用的规范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

3.草书与行书

草书是从隶书草率的书写中产生的,这时候的草书还存留着隶书波挑的笔法,称为“章草”。后来波挑的笔法逐渐小时,演变成“今草”。草书的形体简略,结构自由,形迹潦草,一般只有艺术价值而极少实用价值。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快捷而易于辨认。草书、行书在表意方式等方面与隶、楷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文字。

现代汉字阶段

现代汉字阶段,指滥觞于晚清的文字改革运动直到现在这一历史时期。所谓现代汉字,“就是现代汉语用字,也就是现代白话文用字” 。

(一)现代汉字的类型

现代汉字的类型与今文字一样,仍然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但它与今文字也有不同。最大区别在于,现代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所谓语素文字,就是单字字形所代表的语言单位是语素。

(二)现代汉字系统成员的变化

现代汉字系统包含的成员与古代汉字不同。首先,现代汉字包含着一批简化字。虽然这些简化字大多数来源古代汉字,但它们在古代的汉字系统中属于“俗体”,没有取得“正字”的地位,一般不用于重要的场合。现代汉字规范字系统,既包含未简化的传承字,也包含着2233个简化字。

这些简化字取得了规范字的资格,而与其相对应的繁体字,却退出了通用场合。

简化字减少了一部分字的笔画,提高了这部分字在手写条件下的书写速度,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简化字增加了一些基础构字部件,降低了其构字率。二是采用了同音代替等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汉字系统的有序性。三是造成了阅读古代文献中简化字与其原来的繁体之间的矛盾。四是造成了汉字用字的不统一。在国内,大陆规定简化字为规范字,而台湾、香港、澳门却以繁体字为规范字。国外使用汉字,有的以繁体字为规范字,而有的则以简化字为规范字,颇不一致。

(三)现代汉字的地位

第一,汉字成了诸多书面交际符号的一种。

第二,现代汉字是国家法定的通用文字。2000年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还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现代汉字是联合国工作文字之一,是重要的国际通用文字之一。

几点结论:

第一,汉字经历了古文字、今文字和现代汉字三个历史阶段。古文字是一种象形表词音节文字,今文字属于符号表词音节文字;现代汉字属于符号语素文字。

第二,汉字的这种变化是在表意文字体系内的变化,是同一种文字类型的量变,而不是文字类型的质变。

第三,汉字的发展变化是历史的必然,历史在不断发展,汉字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就要适应社会的要求,不断地变化。

第四,汉字的变化具有突变与渐变两种形式,在社会制度基本不变的时候,汉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种渐变,而当社会形态发生剧烈的根本性的变化的时候,汉字就要发生剧烈的变化。

第五,汉字虽然面临各种挑战,但它总能通过调整,不断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要求。

最后修改: 2020年02月29日 Saturday 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