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周立波

周立波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又名周凤翔、奉梧,湖南益阳人。“立波”是他30年代在上海常用的一个笔名,是英语Liberty(自由)的音译。

1924年秋: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在王季范、徐特立等老师影响教育下,追求进步,喜爱文学。

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辍学回老家在县高小任教。

1928年春:随叔父周起应(周扬)到上海。

1929年:进入上海劳动大学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系学习,创作的第一篇作品是反映学生生活的散文《买菜》,署名小妮,载于上海《申报•本埠增刊》。

1930年春:因散发传单,被校方开除。不久返乡,开始从事文学写作和翻译。同年8月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到上海,在神州国光社当校对员。

1932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入狱。

1934年:7月被保释出狱,10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193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党团成员,负责编辑“左联”秘密会刊及《时事新报》副刊《每周文学》编辑, 翻译有肖洛霍夫的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普希金的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基希的报告文学集《秘密的中国》等文学名著,还发表了大量理论和评介文章及散文、诗歌。

1937年:抗战爆发后,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前方总部和晋察冀边区,曾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华北前线记者。写有《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战地日记》等报告文学作品。

1938年冬:到湖南沅陵参与地下党领导工作,并参加编辑《抗战日报》。

1939年:5月被周恩来调到桂林,任《救亡日报》编辑,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筹备委员。同年12月到达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译处处长兼文学系教员,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执行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

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4年:任《解放日报》社副刊部副部长并主编文艺副刊,同年冬任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司令部秘书,随军南征。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中原军区《七七日报》《中原日报》社副社长。

1946年:调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任英语翻译,同年冬被调往东北,先后任中共区委宣传委员、松江省委宣传处处长等职,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并编辑《松江农民报》。

1947年:开始创作其最重要的作品《暴风骤雨》(1951年被前苏联授予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这是当时我国小说在国外获得的最高荣誉)。

1948年:调任东北文协《文学战线》主编。

1949年:9月调北京,在文化部编审处工作。同年7月被选为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协委员。

1951年:参与拍摄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再次获斯大林文艺奖金。同年到北京石景山钢铁厂体验生活,著有长篇小说《铁水奔流》。

1954年:回家乡湖南益阳落户,任湖南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并兼《人民文学》编委和《湖南文学》主编,进入了他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

1958年:11月,开始发表长篇小说《山乡巨变》,1960年出版续篇。后又出版有短篇集《禾场上》《山那边人家》《卜秀春》等反映湖南农村生活的作品。

1977年:“文革”中遭到批斗,作品被诬为“毒草”,1977年得到平反。

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1979年:9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最后修改: 2019年09月5日 Thursday 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