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七、《沙家浜》

通过本知识点的学习,希望你:

能够结合“智斗”一场的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的形象特点;

能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沙家浜》在样板化过程中造成的在生活的真实性和艺术的戏剧性方面的缺憾。

课前思考

《沙家浜》主要有哪些艺术成就和创作特点?

10场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1963年戏曲现代化运动中,由江青推荐给北京京剧团,由汪曾祺、杨毓珉、萧甲、薛恩厚负责改编成京剧,曾用剧名《地下联络员》。1964年3月京剧《芦荡火种》首演,同年7月23日毛泽东看完该剧后指示将剧名改为“沙家浜”。1965年5月修改本京剧《沙家浜》正式上演。

《沙家浜》的故事发生在江苏常熟。抗战时期,中共地下联络员阿庆嫂以“春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作掩护,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带领群众保护郭建光带队的新四军伤员,最后配合主力部队歼灭敌人,收复了沙家浜抗日根据地。

最突出的成就

《沙家浜》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圆熟机敏、口辞伶俐、智勇双全、处变不惊的女地下工作者形象阿庆嫂。《沙家浜》故事原本就以阿庆嫂为轴心展开,角色原型直接来自民间文学中非常广泛的“一女三男”的角色模型。阿庆嫂在智斗中巧妙利用敌人明争暗斗的矛盾和自身优势占据主动,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送出情报,组织乡亲掩护和支援受困的新四军战士,在敌人以乡亲沙奶奶的生命来要挟时变被动为主动,配合新四军一举歼敌取得胜利,这样的险象环生而又引人入胜的情节,通过文采斐然而又合乎身份和剧情的唱腔设计,通过精心提炼、精彩纷呈的台词,凸现了阿庆嫂独特而丰满的人物个性特征,使其在剧中焕发出特殊的魅力,区别于其他任何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这个形象的深入人心,可以说是该剧之首功。

样板化过程

即使在样板化过程中,为了突出武装斗争,加强军民关系,生硬地强化郭建光的戏份,为郭建光加了几块补丁似的唱段,损坏了剧作的艺术完整性,却并不能从戏剧逻辑上抽掉该戏的筋骨,也无法抹煞阿庆嫂的光彩。以一个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作为戏中的主要人物,在只能歌颂“工农兵”的时代,明显“异类”,在创作上更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性,也更有难度。因为她既不能像李玉和般在敌人面前直接表现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不能像杨子荣般痛快淋漓地直抒革命豪情,更多时候只能靠巧舌善言、随机应变、一语双关等手法来完成,在这方面,编剧体现了高度的文学智慧。

然而,《沙家浜》在样板化过程中政治性主题的强行介入,为突出武装斗争的主线,生硬地将郭建光定为一号人物,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戏剧故事和冲突让他充分表演,因而显得个性苍白,性格单一。其结尾改为让郭建光率领战士杀出芦苇荡,攻破敌人老窝等情节,与原戏中阿庆嫂带领郭建光和战士们装扮成戏班子,趁胡司令结婚之机,混进胡府消灭敌人相比,在生活的真实性和艺术的戏剧性方面都缺乏合理性。

语言艺术

《沙家浜》的语言艺术达到较高水准。如“智斗”一场,阿庆嫂的台词和唱词富含机智,声东击西,左提右挡,以十分符合特定身份的言词周旋于愚笨自负的胡传魁和阴险狡猾的刁德一之间,打击敌人,保护自己,见招拆招,滴水不漏;其间胡传魁被阿庆嫂牵着鼻子走,刁德一始终冷眼旁观,旁敲侧击,三人的语言很生活化又有个性,既给演员创作表演很大空间,也使观众获得智性的满足,很见艺术功力。“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这一唱段,唱词讲究,音韵优美,节奏上口,词意婉转,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且字字合乎身份,句句暗藏玄机,既来自于民间文化,又高度艺术概括,为该剧增添了迷人的艺术光彩。

最后修改: 2019年09月16日 Monday 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