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六、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通过本知识点的学习,希望你:

能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山上的小屋》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课前思考

《山上的小屋》制造的一个什么样的意象世界?

《山上的小屋》最初发表于1985年《人民文学》第八期。

主要内容

在小说中,“我”始终被梦魇和幻想包围着,无时无刻不处在恐惧之中。北风在凶狠地抽打着杉木皮搭成的小屋屋顶;狼的嚎叫在山谷里回荡;许多大老鼠在风中狂奔;山上的沙石轰隆隆地朝屋后的墙倒下来。

在“我”的眼中,父亲每天夜里都会变成狼群中的一只,整夜围着“我”的屋子奔跑,发出凄厉的嚎叫;母亲时刻在隔壁监视着“我”,她的眼神盯得人后脑勺发麻,而且肿了起来,她甚至企图把“我”的胳膊弄断。小妹的目光也永远是直勾勾的,左边的那只变成了绿色,刺得人脖子上长出许多小疹子。

然而,虽然“我”一直确信小屋的存在,但两次寻找都是徒劳:山上根本就没有小屋。于是,“山上的小屋”作为“我”突围恐怖的某种希望,也在寻找中也完全破灭。

主要特点

运用高度变形的艺术手法,制造了一个超验的、梦魇般的意象世界,这个世界完全是一个“世纪末”的生存困境。“我”的所思所见,均是基于自我生命体验的独语式表达,人物之间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看似对话的双方,其实总是在自说自话。而且,即使是单个人物的自说自话也缺乏话语的连贯性,内容也是怪异非凡。

本应是最亲近的家庭成员,却充斥着阴谋、猜忌、虐待与仇恨,传统的伦理秩序被完全颠覆,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荡然无存,所有人都变得荒诞、变态和非理性。即使“我”关闭门窗、钉上铁条、缩进被子,还是无处躲藏。“我”在家庭中的困境,正是人在社会上的象征。

小说的各个意象片段,表面上是由“我”的所思所见这一线索贯穿起来,其实是由互无密切联系的怪异场景拼贴而成,小说情节在本质上也一样缺乏内在逻辑。从小说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的非理性特征来看,与其说它是一篇“仿梦”小说,不如说就是一篇“梦境”小说,只不过它并不是通常意义上对梦的记录,而是运用高度变形的艺术手法,凭借梦境的强大象征力量,传达了作家独特的存在体验。

作品意义

《山上的小屋》是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也是她小说创作的早期代表作。作品虽然短小,却代表着残雪小说的一般特征:如突围生存困境的主题话语,梦境般的结构模式,梦魇般的意象,呓语般的叙述,神经质的人格,令人作呕的生存环境,噩梦般的人际关系,以及怪诞的寓言美学等等。凡此种种,正是构成残雪作品总体精神的重要因素。

在20世纪80年代涌现的一大批“现代主义”作家中,残雪是出类拔萃的。可以说,残雪小说在中国文学中,第一次集中而全面、深刻而透彻地把生存危机中的绝望和痛苦,以及人类对于世界的恐惧、人类对于自身异化的主题推向了高峰。这已经不是简单地观照中国和中国人,或对国民性的批判,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本体的痛苦和呐喊。

残雪的小说是阴暗的,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说:正因为心中有光明,黑暗才能成其黑暗;正因为有天堂,才会有对地狱的刻骨体验;正因为充满了博爱,人才能在艺术的境界里超越、升华。

最后修改: 2019年09月9日 Monday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