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七、张大春的《饥饿》

通过本知识点的学习,希望你:

能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饥饿》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课前思考

作家通过巴库与马狄薇的一出一归,一死一生,想说明什么?

中篇小说《饥饿》出版于1986年。

主要内容

小说叙述了阿美族人巴库走出“偏僻、荒瘠、幽暗以及充满饥饿的小岛”,怀着“去大地方”的理想,来到文明世界后的一系列奇特的经历。

巴库是一个胃大无穷、可以一口气吃下20箱方便米粉而面不改色的山野乡民,他的特异体质被不同的人利用,作为食物广告的活招牌,吸引顾客,掀起各类变态的比吃大赛。而巴库的身体对于吃这么多食物,有的反应只是偶尔的打嗝或放屁。

巴库从小岛到金宝园,再到高雄,再到台北,到的地方越来越大,身上被人莫名其妙罩上的光环也越来越多,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山地人变成公众明星,以致连那个“过气”的电影女演员也十分嫉妒他在电视上的“风光”。最后,巴库则是死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饥饿。

而巴库的妹妹马狄薇,把全村以至外村所有的新生儿都当成自己的骨肉来养育,正是有了这种温馨的人情的滋润,当马狄薇从文明世界回到这个原始山村时,她“一天比一天年轻”起来。

主要特点

《饥饿》是张大春最具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作品。小说以其飞腾的想象,怪诞夸张的手法,光怪陆离的色彩,编织了一个既虚幻又现实的美学世界。

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在《饥饿》中,梦幻与现实,虚构与真实往往彼此交织,人物和事件都带有一种超自然、超现实的色彩。对原始淳朴人性的眷恋,对现代文明剥夺人们情感造成的“情感饥饿”现象的抨击,是《饥饿》的双重主旨。

作品名为《饥饿》,却充斥了各种各样的食物:水果、香肠、炸鸡、乳猪、糕点、粽子、速食面、甜汤、汽水、果汁、巧克力糖球……,饱和到令人犯呕,仿佛主人公那股胃酸反应的臭气,能够溢出纸面,侵入读者的鼻孔。到故事结尾,当巴库的肚子终于因为吃电脑而撑破、所有曾经吃下去的东西在那一刻喷涌而出时,冷峻苍劲的语言里,有一股力透纸背的气势。

巴库从小岛到台北的进程,正是人性随着社会的逐渐商品化一步步丧失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巴库“吃”的生理需求逐渐得到满足,而“情感”却一步步被剥夺。先是金宝园主对他的言语进行限制;接着,来福牌店经理给他套上一身“现代化”的西服,并让他“两天之内刷白所有的牙齿”;最后,精点斋的老板逼着巴库呆在小客栈里,足不出户,喝了三个季度掺了砒霜的“红酒”。

通过荒诞手法去制造奇境,这并不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终极目标。在荒诞的现象背后,作家往往寄寓了极为深刻的哲理。在许多城市人都面临着失业的威胁时,巴库这个人为什么能在这个人情冷漠的社会里一而再、再而三地春风得意呢?答案却是十分荒诞的:那就是他具有非同常人的“吃”的能力。但是,巴库的能“吃”是荒诞的,也是极具魔幻的。而作家正是想借助巴库“吃”的魔幻性来表现现实社会的荒诞性。

与文明世界相对照,张大春还构筑了一个原始、偏僻却又充满温情的乡村世界。这个世界虽然在物质上是匮乏的,但精神却十分富足。从巴库与马狄薇的一出一归,一死一生的比照中,文明社会的虚伪残忍,乡村社会的真诚宽容便十分鲜明地突现出来。作者以乡村世界为参照物,既表现了对文明社会的人性堕落的抨击,也在对自然的追忆中寓含了对美的人生的追求和憧憬。

最后修改: 2019年09月9日 Monday 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