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专题一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1.原因一: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原因二: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原因三: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原因四: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概括总结: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1.军事侵略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他们依仗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实力,或进行武力威胁,或发动侵略战争,或武装干涉中国的内政,直到直接出兵镇压中国革命。这种军事侵略是逐步升级的,从骚扰、蚕食中国沿海、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直到企图瓜分全中国。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从1840年到1919年,八十年间发动了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 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1842年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到1860英国法国发动的战争);

中法战争(1883到1885年法国发动的侵略中国-越南的战争);

甲午战争(1894年到1895年日本发动的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到1901年英、法、德、意大利、俄、美、日、奥匈帝国发动的战争)。

· 沙俄侵入

沙俄侵入新疆伊犁(1871年);日本进攻台湾(1874年);英军入侵西藏(1903年、1904年)。

奇怪的战争

日俄战争(在八国联军侵华不久,1904年到1905年,日俄为争夺在中国东北的权益而发生的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

1894年日军制造的旅顺惨案。日军在四天之内屠杀中国居民2万人。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屠杀义和团民和居民不计其数,但据史料记载,仅在庄王府一处,就烧死和杀死义和团团民和平民1700多人。

1900年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沙俄军警把中国人居住的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从1840年到1919年,资本-帝国主义通过各种手段多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和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之多。这些不平等条约中最主要的有7个:

《南京条约》、《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资本-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其表现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直接割占中国领土、直接出兵、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 直接割占中国领土

大概说来,资本-帝国主义获得有:香港、台湾、中国东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中国西北51万平方公里。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中,沙皇俄国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情况是:通过1858年《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186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1881年,通过《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 直接出兵

《辛丑条约》后开始的,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成为急先锋。

· 设立租界

在中国十六个省共设立30多个租界。“30多个租界—国中之国”特点:

第一,行使独立于中国主权之外的行政、司法、税收权利。(中国政府不能过问)

第二,借口紧急状态,调集军队进驻租界。

第三,租界完全成为受外国人管理和统治的中国领土。

· 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领土的狂潮(“时局图”显示)。沙皇俄国强租辽宁、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作为它的势力范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作为它的势力范围。英国强租威海卫、香港的九龙新界,把长江流域作为它的势力范围。法国强租广东的广州湾,把广东、广西、云南作为它的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帝国主义列强发动战争来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却要中国人民加倍地承担其战争费用。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强迫清朝地方政府交纳赎城费600万元(银元)。气候,更是通过《南京条约》攉取赔款2100万元(银元)。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英、法各得赔款800万两白银,即1600万两白银,这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中央财政的三分之一(当时清政府中央财政大约有4000万左右)。

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迫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再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威海卫日军守备费150万两,共2315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多的财政收入(当时清政府中央财政大约有8000万左右)。

八国联军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应支付的赔款额竟高达4.5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中央财政4到5年的总和),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近10亿两之巨。向中国勒索的巨额赔款,造成了中国严重的财政危机,直接破坏和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拉大了中国与先进国家本已存在的差距。

2.政治控制:

为了统治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控制中国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1)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

第一,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实际上,当时西方列强的公使,是以战胜者的姿态进入北京的,他们不是普通的外交官,而是清政府的“太上皇”。外国公使可以在北京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1900年外国公使要求清政府派袁世凯到山东镇压义和团就是一个例子。

第二,享有领事裁判权:即:外国人在中国横行不法,中国政府却无权审判。

第三,把持中国海关,中国海关的高级职员全部由外国人充任:如英国人赫德自1863年任总税务司开始,直到1908年回国,掌握中国海关大权达40余年之久。

(2)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第一,直接动用陆海军,镇压太平天国: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他们不但向清政府供应军火、船只,而且派外国军官指挥“洋枪队”,甚至直接动用陆海军,对太平军作战。

第二,1870年天津教案中,帝国主义进行军事恫吓,迫使清政府判处20名民众死刑,流放天津地方官吏25人。

第三,镇压义和团。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后,美国公使康格公开要求清政府派所谓“强有力”的人物袁世凯去山东进行镇压。袁世凯升任山东巡抚后,立即采取血腥手段屠杀义和团团民。

第四,《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人不得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这说明,帝国主义不仅企图驯服清政府,而且企图驯服中国人民。

(3)扶植、收买代理人

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和斗争精神使得西方列强意识到,无法把中国变成纯粹的殖民地。为了控制中国的政治,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注意在中国政府中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帝国主义把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政权:

扶植皖系军阀各派系,导致军阀连年混战:

3.经济掠夺: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通过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被迫转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1)控制通商口岸

从1840年到1919年,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有20多个。通商口岸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石,外国资本主义在这些地方享有种种特权,控制当地的工商、金融事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

(2)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关税自主权是国家重要主权。《南京条约》却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由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这就开了所谓协定关税的恶例,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进出口税率的降低,有利于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帝国主义掌握近代中国海关,是帝国主义打击和压制中国民族工业,扩张其在华势力的重要手段。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马关条约》以前,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投资的最主要部分是商业掠夺性资本,《马关条约》以后,在中国投资的主要是自由开工厂、办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工业性资本,获取超额利润,但这些资本不是由外国输入的,而是大部分在中国利用战争赔款等方式直接掠取的。

(4)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在中国的近代工业中,外国资本很快形成了垄断地位。

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勒索中国的赔款,而且强迫中国举借外债来偿付这些赔款。它们还通过贷款,来支持中国反动政府镇压人民革命。中国政府举借外债,主要是以关税和盐税为担保的,而这两项收入,是中国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了这两项税收,就等于扼住了中国财政的咽喉。

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银行,是它们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枢纽。这些银行不仅经营存款汇款业务,而且进行商业投机、工业铁路矿山投资、高利贷贷款、发行纸币、操纵汇价等。它们凭借各种特权及雄厚的金融实力,逐步地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成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中心。

4.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一部分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比如:1832年德国基督教传教士郭士立曾受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以传教为掩护,在中国沿海进行过长达几个月的间谍侦察活动,刺探搜集大量军事情报,并竭力鼓吹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部分传教士霸占土地、建造教堂、剥削佃户、出租房产。有的还包揽词讼、包庇教徒中的不法分子,或者强迫中国教民抛弃中国传统礼俗,甚至公开干涉中国内政。

(2)为侵略者制造舆论

外国教会势力还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广学会发行的刊物《万国公报》,在介绍西方史地、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帝国主义者为了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还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和“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它们攻击诬蔑中国人是愚昧落后的“劣等民族”,应该接受“优等民族”白种人的开导和奴役等。但是,与他们的主观愿望相反,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驱使他们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造成近代中国如此深重的苦难除了列强的原因外,清朝自己的又该负怎样的责任?

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1. 社会制度腐败
(1)吏治和军队腐败

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鸦片战争中,禁烟抗英有功的大臣如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而主张对敌妥协的琦善等人反而受到重用。钦差大臣奕山到广东,竟然把人民群众诬蔑为“汉奸”,主张“防民甚于防寇”。清政府特别害怕战争持续下去,会引发农民起义,因而急于向英国侵略者谋求妥协,为此不惜割地、赔款。

(2)战争指导思想错误 ,既害怕列强,更惧怕人民

指导思想的错误是与其政治立场分不开的。统治者以“和外安内”为战争指导思想。多数权贵害怕列强的坚船利炮,丧失了抵抗的信心,为了个人和统治者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他们尤其惧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组织起来后危及封建统治,所以,屡屡压制、打击和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不惜割地赔款向列强谋求妥协。

在中法战争后期,1885年3月,爱国将领冯子材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前线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使法国侵略者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茹费理内阁还为此而垮台。可是清政府当权者却力主避战求和,竟以此为和谈资本,加紧妥协求和活动,接受法国条件,签订《中法新约》,并下令前线清军停战撤兵。中法战争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

甲午战争之初,慈禧忙于准备自己的六十寿诞,军机首辅李鸿章则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既没有详细周密的应战计划,更没有最高作战指挥机构,最高层内部更是为和与战问题相持不下。黄海海战之后,则被日军气势所吓倒,惧战心理十分突出。黄海海战虽然失利,但中国海军仍有实力与日军拼死一搏。但李鸿章一开始就为保存实力而消极应战,海战失利后更是严令北洋水师避战不出。北洋舰队、旅顺和威海卫举大清十余载国力建立,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舰队和军港,最终全军覆没。11月7 日是慈禧六十寿辰,旅顺失陷。她照常升殿庆寿,大宴群臣,还让光绪和群臣陪她看戏祝寿三天,不得过问国事。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时,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一度想利用义和团的力量向列强讨价还价,排斥异己。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和亲贵大臣西逃。1900年9月17日,她在逃跑途中发布《上谕》,称“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非痛加铲除不可。”并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要“严行查办,务净根株。”同时,她派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匡向八国联军递降求和。此后,清军公开与八国联军勾结,联合绞杀了义和团运动。

(3)不懂世界大势

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对战争对手英国竟然一无所知,甚至仗打了一年多连英国与俄国是否接壤也不知道,对于英国为什么有一位年轻的女人统治全国无法理解,甚至怀疑来侵略中国的英国官员并不是由英国女王任命的,清朝的一些官员、将领甚至认为英国的大炮有邪术,对英国军队的战略战术是完全不知道,当然就找不出对付的办法。

就是到了甲午中日战争之际,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状况几乎一无所知,不进行近代工业的建设,特别是注意近代海军的建设,导致中国北洋海军的实力经历了由强转弱的过程;战争爆发后,大小官员考虑的头等大事不是如何抵抗外敌,而是给皇太后送什么礼物。

2.经济技术落后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面。

(1)武器装备落后

就武器装备来看,多数清兵尚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火器也不过是用火绳点放的鸟枪、抬枪,炮台所用大炮有些还是明末制造的。而英军则普遍使用步枪,大炮则可打霰弹、开花弹,杀伤力强。中国水师的战船都是木船,吨位小,载炮少,经不起风浪,难于在海上作战。而英国舰队帆船吨位大,载炮多,还拥有少量蒸汽动力的轮船,船速快,并可在逆风搁浅时牵引帆船。

(2)军队素质极差

再就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来看,清军军官不通兵法,不谙近代军事指挥。相对而言,英军训练有素,指挥统一,海军、步兵、炮兵、工兵各兵种协同作战,战斗力较强。

必须指出的是,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并不意味着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就不应当进行反侵略战争或在战争中一定打败仗。因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而当时的中国,不仅武器装备等很落后,而且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的动员。这样,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再遭到失败,才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是什么?
一、两大主要矛盾:

一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二是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1)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

(2)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辛亥革命);

(3)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期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二、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

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2)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怎样看待“侵略有功、殖民有利”的错误观点?

殖民侵略有功论是一种颠倒是非黑白的歪理邪说,是一种典型的强盗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观点一

大家中学可能听过,殖民者像有老牌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北欧海盗、还有以后新兴的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等。殖民主义的表现在各个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在资本主义初始时期,殖民主义大都采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比如武装占领,海盗式的掠夺,罪恶的奴隶买卖,欺诈贸易,海外移民等等。到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殖民主义的表现形式有了某种改变,主要通过贸易形式把不发达国家、民族和地区变成自己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掠夺地以及廉价劳动力和雇佣兵的来源地。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以后,除了继续采取上述各种手段以外,资本输出是剥削的主要手段,通过政治性贷款来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政治经济命脉。西方的殖民主义侵略曾经大大的促进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本质的联系在一起的,剥削和奴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也就是将别国殖民地化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毛泽东甚至这样说,“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到了非殖民地半殖民地不能过活的地步”(《新民主主义论》)。

2.观点二

当然我们也承认,西方殖民势力统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之后,为了最大限度获取自己的利益,必然要按照按自己面貌和意图去改造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向这些国家和地区传播资本主义的文明,比如说,把一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一些管理经验和某些科学技术引到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再如,外国资产阶级为了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为了维护侵略权益,以及满足再生产的需要,也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和设施。毫无疑问,这些在客观上会对这些地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诚如马克思所说的“殖民者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3.观点三

但是,绝对不能过分夸大殖民统治的积极作用,更不能如前面所说,把殖民统治看作是传播文明的天使,看作是引领历史前进的先贤,看作救世主。因为,更本质的是殖民统治者实行殖民统治的根本目的绝不是要把这些国家变成资本主义国家,也绝不容许这些地区真正走上现代化,以至于让它们由自己的经济附庸变成自己的经济竞争者,我们且不说殖民统治者在殖民掠夺中带给这些国家的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通过战争赔款,投资利润,以及欺诈贸易等等攫取的大量财富,仅仅从强迫订立的各种条约,它们取得的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军事的种种特权,这些特权就象一根根巨大的绳索,把被压迫民族捆绑得死死的,扼杀了这些民族新政治新经济的生机与活力,无耻剥夺了这些国家地区生存发展的权利。因此,殖民主义的本质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军事征服、政治控制、经济掠夺以及文化渗透,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民族国家和落后地区,将它们变成附从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种本质必然要对落后民族国家地区带来灾难。

4.观点四

无论从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来看,殖民侵略并没真正实现落后地区走向现代化。殖民者来中国的主观目的正如马克思所批判的那样是“为极其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绝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来帮助中国发展,殖民者如强盗一般在中国烧杀抢掠、走私鸦片、贩卖人口、掠夺资源、发动战火,极其野蛮无耻。从客观效果上看,尽管殖民侵略使中国出现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是它的殖民过程并没有使中国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反而为了其自身的殖民利益,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又刻意扶持保留腐朽的中国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畸形发展道路。我们知道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因此,正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疯狂的殖民侵略,把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地推向了亡国灭种的境地,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成为中国真正实现独立富强和走向现代化的拦路虎和最大障碍!注意了,这是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论断。

5.观点五

一个国家要得到正常发展,必须挣脱殖民统治的枷锁,而不是感谢殖民统治。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美化侵略的思潮,有人甚至感叹,中国要发展,再被西方殖民150年甚至300年也不为过。有人认为,可惜中国没能像香港那样变成殖民地,说中国要富强,先得被殖民150年不为过。这是典型的一叶障目。香港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是由多个特殊历史条件构成的。世界上曾经的那么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成了现代化国家了吗?印度并没有因为曾经是英国殖民地而成为现代化国家。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后果:当今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历史上的殖民地国家。他们今天的贫穷与落后,正是当年殖民主义疯狂掠夺和血腥榨取的结果。不仅如此,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今天仍然严重困扰着这些国家的人民,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制约和障碍。德国《民进周刊》199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里讲“现在非洲后殖民遗留问题仍有许多,当年的殖民者应该要为此负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必须推翻殖民主义统治才能发展,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一个规律。所以二战以后,民族独立成为历史潮流,为什么脱离殖民统治,就是因为殖民统治不正常。一个国家要得到正常发展,必须挣脱殖民统治的枷锁。

通过学习近代中国历史,进一步认识国情,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分析当今改革开放中一些实际问题,如近代的通商口岸、外债与今天的口岸开放、引进外资的区别?

根本不同点:是独立自主还是受制于人,是平等还是不平等。(在中国范围内一定要遵守中国的法律。)

背景不同: 今日中国民族工业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无法与外国资本抗衡,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根本目的不同。

专题二

试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及纲领?

旧式农民战争: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单纯的农民战争。

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由于它发生在新时代,有其新的特点。如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

(一)爆发原因

农民阶级是列强和封建统治阶级最主要的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两个原因:其一,阶级矛盾突出。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极度贫困、没有任何权利的生活。占农村人口仅10%的地主、官僚却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占农村人口90%的农民绝大多数靠租种地主土地过活,还要把全年收成的一半以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阶级矛盾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二,列强入侵激化了阶级矛盾。鸦片战争失败后,一方面,清政府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和军费,同时也为弥补财政亏空,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旧赋新税,再加上官吏的横征暴敛,农民已是重负不堪。另一方面,列强入侵,导致中国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加之鸦片的泛滥,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导致银贵钱贱,“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农民田赋负担成倍增加。残酷的压迫剥削使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1842年至1850年间,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太平天国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酝酿和爆发的。

(二)历史过程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历时14年(1851——1864),波及18个省。其兴衰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酝酿阶段(1843年至1850年):1843年,洪秀全开始拜上帝,撷取原始基督教教义中普世平等思想及教规仪式,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群众。起义阶段(1851年1月至12月):1851年1月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同年12月“永安建制”,建立了自己的制度,封了很多王。转战定都:(1852年4月至1853年3月)1852年4月北出广西,转战湘鄂。1853年1月攻占武昌。同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称“天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军事全盛阶段(1853年至1856年6月):北伐、西征和天京破围战,兵临天津逼北京,控制鄂、赣、皖、苏大片地区;危局苦斗阶段(1856年9月至1863年12月):1856年9月发生“天京事变”,成为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之后太平军虽破江南江北大营,取得三和大捷,还在江浙建立了根据地,仍无法挽回颓势。失败(1863年12月至1864年7月):1864年1月安庆失守。“天京保卫战”,同年6月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陷落,湘军屠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

(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冬颁布了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内容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也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的社会理想和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领导者希望通过施行这个制度,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迅速席卷全国。《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发展并超越了以往农民战争“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将千百年来农民渴望土地的愿望和建立无剥削无压迫社会的理想系统化、纲领化和制度化,既是这次运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农民革命纲领。但《天朝田亩制度》是在小生产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是无法实现的空想,加之太平天国还在战争中,《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方案从未实行过,也不可能实行。

2.《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发展方案。1859年,洪仁玎制定了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欲对中国社会上层建筑进行一些改革,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由于《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又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并未能付诸实施。但它毕竟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为之后中国社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局限是什么?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1.意义一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起义动员了百万农民群众,历时14年,建立了农民政权,消灭了上百万清军;晚清时,地方势力达到强盛时期,形成军阀割据。同时,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北方的捻军、南方的天地会、小刀会等,西南地区苗族、彝族的起义;西北地区的回民起义等;形成了全国性的反清起义高潮,加速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衰亡。

2.意义二

在进军过程中,太平军毁孔庙、碎牌位,设立了由洪秀全亲自主持的“删书衙”,删改《四书》、《五经》,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动摇了封建政权、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

3.意义三

太平天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提出了反映农民拥有土地要求的《天朝天亩制度》,公开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平均地权”方案表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理想。太平天国颁布的《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反映了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等人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寻求出路的新努力。

4.意义四

有力打击和教训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害人之物当务禁”。当中外发动派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给英法联军和由外国军官组织和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洋枪队”以沉重打击和教训(太平军炮击英国军舰图片),使侵略者“呼救无人”,“梦魂屡惊”。

5.意义五

打击西方殖民势力,推动和支持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太平天国起义是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当时也有一些西方正义人士支持太平天国,如英国人呤利帮助太平军买船、买军火,还参加了太平军。他回国后写了《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二)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客观原因:反动势力异常强大。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共同镇压。清军、湘军、淮军、洋枪队、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清政府“借师助剿”)。主观原因:无法克服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正确理论的指导,就没有办法克服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原因一

政权的封建化和腐败化。农民阶级可以暂时建立劳动者的政权,但最终会演变为封建专制政权。太平天国建都后,诸王都追求封建特权和享乐生活。在天京大兴土木,建造各种规格的如“天王府”、“东王府”等豪华宅邸,排场阵势超过封建帝王。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2.原因二

政权领导者思想蜕化,相互争权夺利。诸王与部将及广大士兵关系组建疏离,诸王之间更是“彼此暌隔,猜忌日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最后由争权夺利发展到自相残杀。“天京事变”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天京事变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瓦解了领导集体,大批中坚领导和老将士被杀,元气大伤,成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自相残杀破坏了大好局面。

3.原因三

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的局限性以及政策的失误。《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土地纲领,要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逆历史而动,不准搞商品经济。同时,由于纲领是绝对平均,不管你生产多少都是平均分配,所以就难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实际上是不可能推行的。洪仁矸《资政新篇》虽提出了一个中国社会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建设方案,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无法实行的。其中恰恰忽略了中国社会发展最关键,也是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政策上还一度要取消商业;另外太平天国男女分营,一个家庭不能在一起生活,王者则可有后妃宫女。

4.原因四

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但到后来宗教的消极作用就暴露出来了。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吸收了基督教原始的平等思想,在运动初期产生过积极的号召、鼓动作用,但其毕竟不是科学的理论,而是依靠迷信和天命思想等来动员群众的。如洪秀全的“天兄传言”、杨秀清的“天父传言”,上帝附其身而说话。天京被围,粮食困难,军队减少,洪秀全却说,我的天兵多如水,天主会降甘露给我们吃。迷信不可能调动将士的斗志,反而带来了危害。另外,对外国侵略者一开始也因其信上帝称其为“洋兄洋弟”,对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和必要的警惕性。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具有巨大的革命潜力的阶级,但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是原因是什么?

洋务运动实际上是清王朝在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的双重打击下,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兴起的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挽救其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通过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探索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但由于其性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因此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故而最终未能求得中国的“强”,更未能求得中国的“富”。

1. 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实际上是清王朝在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的双重打击下,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兴起的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挽救其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通过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探索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但由于其性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因此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故而最终未能求得中国的“强”,更未能求得中国的“富”。

1.对列强侵略有所抵制。建立新式海陆军,加强了国防,民用企业也“稍分洋商之利”等。但更多的是妥协和勾结,从太平天国起对内外镇压,对外则避战求和,没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2.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所促进。使中国有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给民族资本也提供了一些发展机会,提供了管理经验、技术和人才;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导致了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但更多的是阻碍作用,如实行垄断,他们搞了的企业就不许民间再办这些企业;还常常贪污民间商人的股份;管理非常腐败,企业衙门化管理;大小官吏不懂管理更不懂技术,却拿很高的薪水,贪污腐败;许多企业最后都破产倒闭,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很软弱。

3.开辟了学习西方的途径,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观念。开了近代教育、留学等新风气,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在根本上束缚了这种学习,使向西方学习局限于物质层面,不敢涉及社会体制的,更拒绝改革封建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和科举制度等。

2.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一次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自救运动。洋务派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阶级属性和运动性质决定他们只能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他们希望学习西方以自强,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斗争双重的迫切需要以及自身阶级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向西方学习只能限于“师夷长技”的物质技术层面,不可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和保守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工业,为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也就是说,洋务派企图用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持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它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发展起来的。洋务派既要发展近代工业,却又要采取垄断、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这种情况下,中国是根本搞不了近代化的。(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而洋务派官员却企图依赖外国,结果洋务企业无力与外国资本竞争。他们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力图通过妥协来避免战争,终于导致北洋水师的覆灭。事实上,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是难以通过单纯发展技术来使国家富强起来的。

第三,洋务运动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等质量低下。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其管理也是由政府“转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并无发言权,往往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折。且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徇私舞弊、贪污盗窃、浪费挥霍等官场恶习。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而没有先进的思想、知识和人才,不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是搞不了近代化的。

洋务运动的实践表明:只有求得国家独立,才能从容地建设现代化;洋务改革必须有制度和政权的有力保证才能成功。“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只有革命,只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争得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建设现代化;改革必须有制度和政权的有力保证才能成功。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是什么?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机和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就如沉睡的雄狮,在豺狼撕扯的阵痛中苏醒。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欲在中国开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西学东渐和日本学习西方的成功,促使一些代表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把学习西方推进到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新层面。他们提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日本就是通过明治维新走向了富国强兵的。他们的主张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思潮,从而引发了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有人将戊戌维新简单等同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而对戊戌维新加以否定。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实际上戊戌维新是集救亡、改革、启蒙为一体的、进步的政治思想运动。

1.爱国救亡运动。

在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疾呼要救国就要维新,图存就要变法。他们的思想理论、宣传鼓动和政治实践,因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光绪之所以赞同维新变法,正是在列强侵逼的巨大压力下,深感不变法自强,统治就难以为继,中国就没有出路。

2.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提出的很多主张和光绪皇帝的很多新政措施基本上反映了新兴的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要求和主张,尤其是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兴民权、设议院的主张,提出用君主立宪制度替代君主专制制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戊戌维新虽未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若干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也未能生效,但一定程度上仍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3.学习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

自论战到维新,维新派人士翻译传播了一批西方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纲常伦理,打破了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和文化壁垒,起到了刺激民族觉醒的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史学革命”等随继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兴办新式学堂,积极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维新派还提出许多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主张,做了大量工作。如革除吸食鸦片、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1.客观原因

新旧势力力量对比过于悬殊。顽固派掌握了几乎所有权力,集合在慈禧周围形成强大的后党,拼命维护既得利益,尤其是统治阶级核心集团、大官僚阶层的利益。改革总是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的。改革官制,有些衙门和官吏就要被裁撤。这些官吏就极力反对。绿营要裁掉,其官兵也就极力反对。废八股,儒士就极力反对,要杀康梁,以谢天下。旗人本由国家供养,绝少生财之道,要让他自谋生计,就等于断其生路,当然要群起攻之。光绪撤了6个礼部尚书侍郎,帝后矛盾激化。再者,变法缺乏厚实的社会政治基础。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其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维新派核心和帝党官员,都是些御使、翰林,没有实权。而他们寄托了全部希望的、唯一可依靠的也是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既无军队,也无财政,既无严密的组织,更不去发动群众,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2.主观原因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刚刚诞生,经济力量软弱,社会基础狭小,主要以维新人士为其政治代言人,反映其主张和要求。而维新人士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主张通过温和、改良的手段和渐变、缓变的步骤,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经济上,他们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不敢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地主土地所有制,这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的农民参与变法。思想文化上,他们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抬出封建思想权威孔子,借古代圣贤之名。为改革制造舆论,托孔改革,“托古改制”,并无勇气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

第二,对列强抱有幻想,依赖列强的“支持”。他们虽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能够得到列强对中国变法维新的“支持”。他们尖锐揭露沙俄侵华的恶行,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御沙俄。有人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总理大臣伊藤博文来华担任维新顾问。落入虎口还引狼入室。列强表面上同情,实质上都想乘机扩大在华势力,寻找代理人。日本是为了报沙俄“还辽”之仇。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乞求英、美、日公使的支持,结果全都落空。豺狼总惦记着虎口里的羔羊。

第三,害怕人民群众。维新派很多人仍属于封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害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更害怕人民革命。康有为多次上书,反复提醒光绪皇帝不要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强调“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如不变法,就有可能再现“金田之役”,使统治者们“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既害怕人民,更害怕革命。既没有人民力量为后盾,又没有实权实力,特别是没有军队,所以打算依靠手握重兵的袁世凯,末了反被出卖。谭嗣同就义前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而这“回天之力”正存在于他们所害怕的民众之中。

第四,急于求成和策略上失误。康有为曾对光绪皇帝说,西方变法经历了三百年,日本明治维新经历了三十年,中国有你这样英明的君主三年就能成功。一方面夸大皇权力量而估计变法过于乐观,另一方面急于求成而不顾国情实际。策略上又不去争取同盟军,孤军奋战。最后,戊戌六君子的鲜血唤醒一部分志士放弃了改良的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章太炎、吴玉章回忆时都谈到这一点。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只是昙花一现,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争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是什么?
1.意义和局限一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为尔后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任何以帝制自为、封建复辟的企图必将破产。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第三,辛亥革命猛烈冲击了封建传统的藩篱,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自古以来,皇帝历来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在几年后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从而在客观上为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起到积极的作用。革命政府还大力整顿社会丑恶陋习,以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人们见面时用鞠躬、握手取代了封建时代的跪拜礼;以“先生”、“君”的互称取代了代表封建等级的“老爷”称呼;剪辫易俗之风迅速席卷全国,社会出现了新风尚、新气象。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列宁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遭到破坏”。

2.意义和局限二

从客观方面上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是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剥削奴役对象和市场的。因此他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他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次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以至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后来,孙中山在回顾辛亥革命的历程并总结有关教训时说过:“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多数是穿起军装的农民和学生)和会党(以游民和破产农民为主体的秘密结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他们便把群众抛弃了。他们不但不能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反而指责农民“行为越轨”,并派兵加以镇压。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毛泽东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甚至有人主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有的还另建党派,自立山头。孙中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之涣散。”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能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基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绵延不绝。许多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后来陆续参加中国共产党或成为共产党的忠诚朋友,这不是偶然的。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黄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专题三

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的认识?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西方列强用大炮揭开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时,中国的先进分子也在隆隆炮声中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觉得应向西方学习。第一阶段是学习器物,即工艺技术,学习主体主要是地主阶级改良派。分两个时期,一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口号是“以夷长技以制夷”。二是洋务运动,口号是“中体西用”。第二阶段是学习制度。洋务运动失败后,学习升至制度层面。此时,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其改良派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其革命派通过革命向西方学习资产阶级共和制。第三阶段是学习思想文化,辛亥革命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还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于是,学习西方上升为文化层面,也就是进行观念形态的革命。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因此可以说,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上了三个阶梯,第一步是技术进步,第二步是科技加政治改革,第三步是以往学习基础上的思想解放。

2.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陈独秀将改造社会的重任寄予青年,将杂志命名为《新青年》。创刊号首篇文章就是《敬告青年》。希望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却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发出了:“国人若欲摆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的呼唤,引起了非同寻常的反响。

3.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基本口号: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以此概括西方文明的精神。此时所讲的民主,既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也包括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科学,既指科学的思想、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也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主要思想武器:进化论和个性解放思想。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五四以前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主义道统孔学,“打倒孔家店”成为思想界,尤其是青年学生中流行的口号。尊孔与反孔成为新文化运动斗争的焦点,成为观念革命的起点。五四之前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与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新青年之所以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批判孔学,破旧揭丑,主旨是要打破孔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动摇孔学在中国观念形态领域中的绝对权威,以“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促使人们“思想的解放”,并非要否定孔学。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以新的视角对封建礼教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入骨的批判,掷出了第一支投枪。“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旧制度、旧民俗、旧礼教的批判,给了封建政治和思想一次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加速了人民的觉醒,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先进知识分子冲破夷夏之辨、中体西用的束缚,放眼世界,大胆拿来,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如晨曦照亮了黑沉沉的旧中国,社会风气为之一变。新文化运动否定了两千多年来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敢于独立思考、吸收新思想,在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条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自从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在思想和认识方法上存在着缺陷。首先,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但没有提供认识、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其次,将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而忽略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社会制度的必要性。以为无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只靠在观念形态斗争,通过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就能改造国民性;改造了国民性就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其实,就结构制度的系统分析尤其是方法论意义而言,与其要人改变国民性,不如让人改造社会制度。制度变了人就不得不改变。再者,运动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的偏向,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将传统与现代、中国和西方绝对对立起来,把复杂的文化现象作简单化处理。形式主义的方法论影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5.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怀疑

第一,倡导者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怀疑。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来自西方思想武库,但批判的武器变成了武器的批判,这是因为批判的武器暴露了致命缺陷——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而一战以极端方式深入暴露了这种矛盾,引发了全世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寄希望于西方的中国人的希望破灭了。战后欧洲的惨象和西方文明的堕落,使倡导者们产生避害意识,觉得科学进步非但没能制止大战,反而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危害性。许多人对资本主义开始失望、惶恐和愤慨,资本主义已经破产的观念渐入人心。第二,大战给西方思想界带来了危机。李大钊说,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大失颜面。欧人自己对其文明之真假也不得不加以反省。1918年10月巴黎和会召开前夕。梁启超怀着困惑前往欧洲考察,一是为自己求点学问,看看这场空前的历史剧怎样收场;二是开拓眼界。他目睹了欧洲所遭受的战争摧残和灾难,深受战后欧洲的破败和贫困。欧人用潮湿的木柴和煤渣取暖,食物仅够果腹而已。还感到了西方思想界浓郁的悲观主义。他在《欧游星云录》中说:“全社会人都陷入了怀疑、沉闷、危机之中,好像失了罗盘的海船遇到了风暴,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他所遇到的法国思想家和其他人也是种种的怀疑和失望。弥漫着“世纪末”情绪,即世界濒临灭绝时的情绪。连西方人自己都怀疑了,中国人为什么还要跟在他们后面亦步亦趋呢?第三,学习西方一再碰壁,使得中国人对资本主义产生更大怀疑。中国自19世纪下半叶思想领域开始激荡,要改变中国的命运;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奋斗不止,但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失败与希望、保守与创新循环往复,生成了中国近代历史曲折痛苦的年轮。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概括道:“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很奇怪,先生老师要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变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这种痛苦对于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一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就会寻找新的出路,这就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土壤。

以上各种原因,再加上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就更加深了中国人对资本主义的怀疑和批判。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如李大钊等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1918年他就意识到,“东洋文明衰败于竞争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世界非有第三种文明崛起不足以渡世危崖”。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的怀疑只是说明后来转向的必然性。为什么转向东方,转向马克思主义呢?就是因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推动。

试述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先进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是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的选择。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促使中国先进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研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正当新文化运动与西方意识形态发生激烈碰撞的时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发现,比资本主义高明得多的第三种文明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人来说,马克思主义是进入中国的诸多西方思想流派中较晚的学说。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共产党宣言》,石破天惊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坐标,从此,全世界被压迫阶级、人民的解放斗争有了共同的思想理论基础,有了自己的旗帜。十月革命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侧重于经济学和公有制,还常与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相混淆。当时,中国面临着两种可供选择的道路:要么封建主义,要么资本主义。然而,封建主义不行;资本主义也走进了死胡同。资本主义文化本是封建文化的对立面,但在中国它却因殖民需要而与封建文化相勾结成为反动同盟。况且,列强用坚船利炮送来的西方文化不可能具有反帝的功能。十月革命前少数知道世界上有社会主义思潮的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说中国资本主义尚不发达,还没有运用社会主义思想武器的必要性。十月革命改变了这种看法,促使中国先进分子把目光转向俄国,转向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最大的影响在于,提供了一个社会主义由理论而实践、由理想而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也即列宁“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所以,毛泽东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十月革命的启示

第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指导自己走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发生在情况与中国相似的俄国,这对中国先进分子产生了特殊的吸引力、亲和力。十月革命证明,物质文明落后并不阻止社会主义之进行,落后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引走自己国家解放之路,这使彷徨苦闷中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第二,苏俄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吸引中国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

第三,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启示。董必武:过去和孙中山一起搞革命,真的是路子不对头,总是靠军阀,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结果让别人搞去了。于是我们开始研究俄国的方式,因为我们从俄国的经验中借鉴了搞群众运动的方法。1923年12月北京大学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活动中,列宁在全部497票中,得到227票,高踞榜首,得票率46%。比第二位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多了176票。在此情景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真实动力与接受基础,并出现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

李大钊是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旗帜的第一人,以他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的先进分子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建国方案的反复分析比较,终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选择了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在这之前,人们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在资本主义的死胡同中徘徊,如今,死胡同被十月革命摧毁了,人们看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怎样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1.爆发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获得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壮大。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00余万人。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受到潮流影响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陈独秀,十月革命后“中国人也受了两个教训:一是无论南北,凡军阀都不应当存在;一是人民有直接行动的希望。五四运动遂应运而生”。

2.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直接的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平会议”拒绝了中国政府代表提出的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给日本。只归还八国联军入京时被德国掠去的天文仪器。北洋政府居然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3.五四运动的发展

运动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青年学生,斗争方式是罢课、游行示威等,学生爱国行动遭到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运动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阶级,斗争方式是罢工、罢市和罢课。运动扩展到了20多个省个区100多个城市。迫于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释放被捕学生,并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二)五四运动具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而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其一,斗争的坚决性、不妥协性,“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毛泽东)。其二,中国知识分子理性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大的敌人。坚决地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改造强盗世界,另起炉灶”的口号。

2.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具有近代以来历次斗争所达不到的广泛性和群众性。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经过这次运动,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不仅从理论上认识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使命,而且对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身感同受,开始到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组织工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队伍)。“五四时期中国工人阶级开始有了觉悟,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1921年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

(三)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1.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斗争方式全新、波及全国、第一次由工人、学生和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全新方式:广泛动员、组织各阶级阶层群众联合进行斗争。

2.爱国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开始时学生行动是自发的,后来陈独秀、李大钊通过学生社团学生对运动及时指导和推动,整个运动变得有组织,而且把这场运动坚持到了胜利。

3.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以巨大的热情和规模参加到反帝反封建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给予反动统治阶级以强有力的打击。

(四)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

“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代中国的广大青年,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努力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江泽民1998.5.4)。继承五四传统,要做到四个统一:学习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试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

第一,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五四爱国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军阀政府卖国。

第二,从运动规模和群众发动的广泛性上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五四爱国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遍及了中国城乡;从卷入阶层看,工学商等都行动起来了,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从结果和影响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被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简述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者的类型及代表人物

第一,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

第二,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代表人物有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

第三,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代表人物有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中李大钊、陈独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毛泽东等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分。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条件和背景

1.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探索国家出路的努力先后失败,先进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努力一再碰壁,开始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和保留态度。

2.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的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到中国人民面前。

3. 五四运动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前提条件。

5.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推动了先进分子思想方向的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使先进分子看到了斗争的新希望。

(2)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反复比较和探求的结果

1.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百家争鸣和非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试验及失败,表明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是科学的真理,才能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找到出路。

2.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不断论战,扩大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和阵地,使更多的人认识并自觉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3.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斗争中自觉运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一方面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一方面注意同中国的实际结合,提出知识分子同工农相结合等重要思想。

4.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出现,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原因一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新型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的领导。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

2.原因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3.原因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4.原因四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1)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2)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3)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专题四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原因一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2.原因二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原因三

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1.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八七会议前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进入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

2.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及时地将进攻的方向转向农村,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3.毛泽东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4.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5.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成果。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明确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强调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多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和《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所进行的理论工作,对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即将到来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一般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开展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却将重心放到农村。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其依据何在?
1.依据一

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人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依靠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最后才得以正确回答。

在大革命失败后相当一个时期里,党内普遍认为:中国革命应以城市为中心。中共中央要留在上海,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中心城市。因为,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来看,俄国十月革命是以城市为中心革命成功的典型。从中国实践来看,辛亥革命是从大城市开始的。大革命也是以大城市为中心而波及全国的。

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勾结);中国国情况与俄国也不同;辛亥革命失败了,大革命也功亏一篑。而在大革命失败后敌我态势发生了更大变化。反革命武装到牙齿,革命缺少武装。因此,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这些起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大都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在那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的斗争。除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及时转移到井冈山地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外,南昌起义余部—部分由董郎率领转移到海丰、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会合,主要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移到湘南打游击、开展农村革命,最后也上了井冈山。广州起义余部一部分也转移到海丰、陆丰地区与农民会合;一部分后来随朱德上了井冈山;另一部分则转入粤西北农村,后来参加了广西左、右江起义。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证明:以城市为中心不可能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既然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道路行不通,重走北伐道路又再无条件,那就只剩下一种选择:在反革命势力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中国革命的规律所使然。

依据八七会议“找着新的道路”的要求,中共中央在领导武装起义的过程中,也初步提出了占领一个或几个县、建立革命政权、实行武装割据的思想。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继续把城市工作的复兴视为革命高潮到来的决定条件的同时,也肯定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量。1929年6月的六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在中国,找不到一个经济力量能够统治全国的大城市,所以中国革命要胜利,必须要有红军,必须要有广大的苏维埃区域的帮助。同年9月,中共中央在给红四军前委的信中明确指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发表署名周子敬的信,认为应当以大部分力量甚至全副力量去发展乡村工作;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之后,即可以联合起来包围、封锁城市,用广大农村的革命势力以向城市进攻,这样,革命必然可以取得胜利。这进一步说明: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毛泽东,则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2.依据二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及时地将进攻的方向转向农村,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中,根据客观历史所提出的要求与条件,逐步充实、发展和完善的。1927年毛泽东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时,就提出了“上山”的思想。“上山”就是指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农村发起暴动和起义。八七会议上又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瞿秋白曾提出让他留在中央工作,但他主动提出要到乡村、到山里去结交几个绿林朋友。是大量革命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理论的进一步概括奠定了基础。随着农村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发展,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1929年4月,针对共产国际和党内某些人担心农村斗争超过城市将不利于中国革命的观点,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1930年1月他又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明确地提出了“农村工作是第一步,城市工作是第二步”的理论。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发布的第二个《土地法》中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3.依据三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根据,在于“中国革命是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革命的长期性这两个基本特点”。

前一特点规定,其一,在中国,农民仍然是主要群众。中国革命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在广大的农村,中国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广大农村理所当然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其二,国民党反动派相当牢固地控制着若干近代工商业都市,而广大农村却是它无法牢固控制的地方。半殖民地中国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极端不平衡,革命可以在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农村首先开始并取得胜利。其三,半殖民地的中国城乡问题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城乡问题有着性质上的区别。半殖民地的城市虽带有领导性质,但不能完全统治乡村。因为,广大的人力、物力在乡村,而不在城市,所以,把广大的乡村建设成为先进的革命阵地,就可以给以反革命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其四,半殖民地中国的经济,主要是分散的地方性农业经济,而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形成了军阀割据和统治集团的不统一的局面。这就为中国革命首先在农村得到发展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巨大缝隙。

后一特点规定,大革命失败后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由此决定的“革命的长期性”,使得共产党人必须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面对异常强大的敌人,“革命的根据地问题也就发生了。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的敌人,借以在长期的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4.依据四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是对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是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新成就,就在于:第一,他始终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善于进行理论的思考与概括,从而得出创造性的结论。第二,他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他认为,正确路线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要有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否则,就不能正确地指导中国革命,因此,他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国情和经验教训。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批判了教条主义,阐明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作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经验教条化和神圣化,表现了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第三,毛泽东非常善于根据变化了的形势提出新的对策,表现了一个领袖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开展反“围剿”作战与土地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是国民党统治当局赶到震惊和恐慌。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对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围剿”。到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实行“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1932年底,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鄂豫皖、湘鄂西等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也取得重大胜利。

红军反“围剿”的胜利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是同土地革命的开展密切相关的。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但其中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发布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从而保护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1931年2月毛泽东进一步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要求各地各级工农民主政府发布公告,明确农民已分得的田归农民个人私有,可以自主租借买卖,别人不得侵犯;生产的产品,除向政府缴纳土地税外,均归农民个人私有,任凭自由买卖。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即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在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环境中,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得到坚持和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紧紧地依靠了农民,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革命,从而争取到了广大农民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必须认清这一错误倾向产生的深刻根源,这对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具有关键意义。

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由于对国情复杂性和革命长期性缺乏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内开始滋长“左”的急躁情绪。

1.三次“左”倾错误。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取得了统治地位,并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中共领导人认为革命形势不是处于低潮,而是在不断高涨,因而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这次错误是受共产国际“左”倾思想影响而形成的,主要贯彻者是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罗米那兹。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他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已进入高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其口号是:“会师武汉,饮马长江”。这次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要错误: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坚持城市中心论,并将城市工人总暴动和武装起义作为党的最主要任务,还指令根据地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造成了农村更严重的阶级对立。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2.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 “左”倾错误,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八七会议以后党内存在的浓厚“左”倾情绪始终没能得到认真清理。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第三,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共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整个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第四,中国共产党处在幼年,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际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王明等人虽然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的书,以为只要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词句和共产国际的决议、指示,就可以指挥中国革命。王明甚至提出过“对共产国际百分之百的忠诚,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保证”这样的口号。按照这种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办事,就不能不在实践中碰壁。犯“左”倾错误的同志都是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

3.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危害。

对于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毛泽东等曾坚决的抵制和斗争。但是,王明等人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压制党内民主,大搞宗派主义,对坚持正确意见的或不对他们附和的同志,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在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赣南会议)上,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指责为“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全体会议(宁都会议)对毛泽东和他在红军中实行的战略战术原则进行错误的批评和指责,并决定毛泽东回后方主持临时中央政府工作。1933年初,由于白区党的工作遭到严重破坏,临时中央政治局无法再在上海立足,被迫迁到中央根据地。为全面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政策,他们在福建开展了反对“罗明路线”的斗争,接着又在江西开展反对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的斗争,其矛头实际上都是针对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的。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的最大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严重失利,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长征。这次错误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90%,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了100%。

专题五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1.原因一

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2.原因二

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甚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因此,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侵华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3.原因三

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雪洗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原因一

中国共产党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举起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第一面旗帜,它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2.原因二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坚持抗战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路线、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原因三

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特别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抗日根据地正面牵制和打击了侵华日军三分之二以上兵力,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不仅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4.原因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1.作用一

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这是一条反人民的路线,它的目的是要保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利益和一党专政的政治制度。

2.作用二

国民党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并存在利用暂时的抵御换取日方妥协的思想,因而导致正面战场的溃败,使大面积的国土沦入敌手。

3.作用三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广大爱国官兵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表现了空前的爱国激情和不畏强暴、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4.作用四

国民党正面战场起到了维系全国抗战的作用,但在抗战各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能够积极抗战;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开始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是有限的。

试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1.抗战胜利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阵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的支持

2.抗战胜利的意义: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促进了中国华民族的觉醒,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1.原因一

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2.原因二

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场决死战争,中国的抗战是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而日本对中国发动的是极其野蛮的、充满掠夺和屠杀的罪恶的战争。

3.原因三

从战争结果上看,在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形势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铸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钢铁长城,与敌人殊死搏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4.原因四

历史证明,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错误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只要实行全民动员,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1.原因一

从根本上说,国民党政府实行内战、独裁和卖国的政策,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一党专政,妄图把中国拉回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黑暗前途,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违背全国人民的公意,必然遭到全国人民反对。

2.原因二

国民党政府的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严重丧失人心。抗战后期在大后方已经民怨沸腾,抗战胜利时,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便已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

3.原因三

国民党政府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公然发动全面内战,造成人心的向背。

4.原因四

国民党反动统治很快出现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的全面危机,使它迅速走向失败、崩溃是不可避免的。军事上,到全面内战的第三年,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决战,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政治上,蒋介石召开伪国大,制定伪宪法,玩弄“改组政府”把戏,并残酷镇压人民,制造多起流血惨案,使其政治欺骗迅速破产。经济上,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残酷掠夺,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民族工商业倒闭,农村经济破产,人民生活恶化。

这样,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它作你死我活的斗争,伴随国民党军事、政治、经济危机四起,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迅速高涨,并形成反蒋的第二条战线,有力配合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使它陷于全国人民包围之中,其统治迅速崩溃。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最先进的政党,中国人民依据一百多年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就是:只有以科学的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实行正确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依靠各族人民自身力量,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由于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曲折斗争, 终于使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在中国建立了起来。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由于没有先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最终都失败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虽然也经过曲折,但终于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使各族人民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2.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由于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严重压迫,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是十分广泛的。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必须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必须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下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的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中国革命之所以胜利发展,就在于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这一建党学说,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把党锻炼成了“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成为了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专题六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为什么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必要性)
1.确定且从未动摇过的奋斗目标。

完成民主革命,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定了的奋斗目标,并且从来就没有动摇过。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没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根据当时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尚未彻底完成、国民经济亟待恢复的具体情况,决定先不急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至于中国到底何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当时的设想大致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估计至少要10年,多则15年或20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一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2.对社会主义过渡步骤的认识发生变化。

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要在“十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论述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这种认识上的改变,首先在于实践性质本身,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已经开始了。有三方面的事实依据和经验:一是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二是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三是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与互助合作的道路。其次在于实践的发展引起的变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其一,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毛泽东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成为必要的了。其二,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这集中地表现在公私比例的变化上。以工业为例,1949年到1952年,国营经济从33.9%上升到50%,私营经济从62.7%下降到42%。这种变化,用周恩来的话说,就是“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一天一天加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于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一种通俗的解释:“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要表达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而要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历史表明,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必然性)

从1953年开始,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

1.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发展工业,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另一方面是要建设新的工业。

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工作的完成和工业建设的初步开展,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强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首先和主要的,就是要办好已有的国营工业,并依据需要和可能改建、扩建之。所谓建没新的工业,首先和主要的,就是投资兴建新的、足以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的那种大型工业骨干企业,发展国营工业。办好已有的国营工业和发展国营工业,都必须依靠国营经济,依靠国家力量。中国的经济虽然落后,但它是一个大国。新中国建立后,全国财政经济统一,国家掌握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可以用来投资搞建设。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大型工业建没项目,基本上是由国营经济承担的。当时工业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发展和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其一,民族资本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在帝国主义对华经济封锁的情况下,民族资本由于向外发展的渠道被阻断,就更加重了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的这种依赖性。中国的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五分之一。民族资本工业又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统计,民族资本工业企业雇工在500人以上的工厂只占0.11%,69.7%的工厂只有不到10个工人。79.1%的工厂是工场手工业。难以独立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其二,原有的资本主义工业企业是中国工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但要真正发挥资本主义工业企业的力量,就必须对这些企业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改善其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其产品的质量,使其按照国家需要增加生产,培养技术人才,不断积累资金等,彻底改变企业设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资金不足,扩大再生产能力十分有限的状况。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在依靠国家和国营经济帮助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过程中,逐步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本身生产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与国营经济和社会需求的矛盾及其发展,特别是通过“五反”运动,更使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工商业不仅需要进一步改组,而且需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

1950年以后,在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这就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土地改革后,由于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有过较大发展。1949年至1952年,发展较快。但是,由于是个体经营,这种发展又受到很大限制。个体农户耕地较少,经营规模十分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资金十分短缺,到1953年至1954年,发展速度明显减慢了。问题在于,要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使用新农具以至机器来进行生产,实行分工制度发展多种经营等等,农民都面临很大困难,更缺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许多农户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所以,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不仅广大农民不能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轻工原料、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等条件,从而成为工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事实上,土改后许多地区的农民就从发展生产的需要出发,探索组织起来的途径,开始有了互助合作的实践。这就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1955年下半年,中国农村出现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共中央之所以在此时作出加快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决策,是因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开展和城镇工矿区人口的迅速增加,既要求增产粮食,有足够的商品粮供应城镇工矿;还要求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原料,以满足轻工业发展的需要。1956年4月陈云说,在农业增产方面,中国摸索了六年。东北和西北开荒,必须移民和用机器,花钱多,收获不大。不是三五年内实现粮食大增产的好办法。搞大型水利工程,投资巨大,工期长,也不能成为三五年内增产粮食的主要措施。“去年下半年,中国农业合作化高潮到来,这是中国短时期内花钱最少又可能实现最大增产计划的一条路。”因为长江以北要增产,要把大量旱地变成水浇地;长江以南要增产.要增加复种面积。关键都在于水利。“合作化后,组织起来的农民自己动手搞水利。人还是那些人,但组织起来力量就大得多。积肥、改良农具和种子、改进耕作技术等等以前不易办的事,合作化之后都不难了。”通过农业合作化增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支持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总之,中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在当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客观发展的历史必然,既具备了比较充分的客观条件,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衷心拥护。通过这一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请深入理解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是怎样的?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的。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的。

2.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

1953年,中国在提出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实际上即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1951年着手进行。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1953年4月,中央批准下达1953年计划提要。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到1954年9月基本确定。1955年7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的基本内容。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五年内国家用于建设的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没有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不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中国在当时进行这样巨额的投资是不可想象的。

“一五”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着重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的重点工程,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建设。1956年,中国工业建设接连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许多项“零”的突破。如长春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第一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限额以上的项目,平均每天都有一个项目开工或竣工。全国城乡呈现出一派建设的繁忙景象。这些大中型工业骨干企业,都是国家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的国营企业,极大地加强和壮大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力量,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一五计划完成后,国内生产总值从一五计划实施前的679亿元,跃升到1957年的1068亿元。财政收入从1952年的1 83.7亿元增长到1957年的3lO.2亿元。粮食从1.639 2亿吨增至1.950 5亿吨;钢从135万吨增至535万吨;发电量从73亿度增至193亿度;货运量从3.516亿吨增至8.036 5亿吨。

3.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引起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而且使生产逐年增加。它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的推动力量。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到1957年应达到的指标,在1956年底就提前达到了。

(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

土地改革后,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了,农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另一方面是贫下中农由于缺少农具、耕畜和资金,生产经营困难较大。而且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农村开始有了贫富分化。根据这个实际,党和人民政府决定,不待农民在土改中激发出来的政治热情冷却,不待农村发生剧烈的贫富两极分化,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教育、推动和帮助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于是,土改之后,互助组很快在广大农村中相当普遍地发展起来。

互助组能否再前进一步呢?毛泽东调查研究后指出:既然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不用蒸汽机械而依靠工场分工以形成新生产力的阶段。那么,中国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的合作社,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他的观点得到了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的赞同。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中国农民在土改基础上发扬起了两种积极性,即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伤这种积极性;但要“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国家从1953年起对粮食、棉花、油料作物实行统购统销,基本取消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自由市场,限制农村的商业投机;大力发展供销合作,削弱城市资本主义和农村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的联系;大力发展信用合作,缩小农村中高利贷活动的地盘。这既保证了人民对粮棉油的需要,又为全面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总结互助合作的经验,概括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土地及牲畜、大农具私有的基础上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有较多的公共财产,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逐步过渡,是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创造。

3.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

农业合作化的前期,发展是健康的。到1954年底,互助组发展到近1000万个;初级社增加到1953年的1.4万个,1954年秋为10万个,1954年底猛增到48万个。参加互助合作的农户增加到1954年底的7000万户,在全国农户总数中的比重从19.2%增加到60.3%。合作社80%以上都做到了增产增收。

关于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问题的争论。1955年夏季,党内引发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速度问题的争论。7月31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报告,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总结,阐明了农业合作化的基本道路、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并对农业合作化同机械化、社会改革同技术改革的关系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但报告不点名地错误指责邓子恢主持的农村工作部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站在群众运动后面指手划脚的“小脚女人”,从而将正常的观点争论说成是两条路线的分歧。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达到87.8%。但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从1953年到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期间,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全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农民安居乐业,生产有所发展,生活有所改善。中国农村在发展稳定的气氛中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

4.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

农业合作化的迅猛发展,也极大地加快了手工业合作化的步伐。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1955年底,党和国家提出要在两年内基本完成手工业合作化。实际上,由于改变了过去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的办法,而采取手工业全行业一起合作化的办法,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已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手工业的合作化也基本完成了。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1.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的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开始积极推进。

区别对待中国资产阶级。把官僚资产阶级作为敌人,在政治上推翻其统治,在经济上没收其资本。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因此,对民族资产阶级,则把他们作为朋友,在团结他们的同时,用和平方法逐步地改造他们。

改造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采取这样的政策,既可以在一定时期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如增加产品供应、扩大商品流通、维持工人就业、为国家提供税收等),又有利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并减少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资本土义工商业的政策。毛泽东明确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由资本家经营,它同社会主义经济通过订立合同等办法,在企业外部建立多种联系。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即公私合营。实行公私合营以后,资本主义企业同社会主义经济的联系已经不仅限于流通领域,而是深入到了企业内部,深入到厂生产领域。此时,社会主义经济在企业中已经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了。

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的是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从1954年1月国家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关于有步骤地将有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成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后,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开始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在这些企业中,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即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个部分。企业收益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资本家所得不足四分之一,已经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55年,合营工业的产值占到全部私营工业产值(包括已合营的在内)的49.6%。同年,在北京、上海、天津的一些行业先后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家原有的生产资料进行清理估价,以核实私股股额;在合营期间,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这就叫定股定息。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的企业基本上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除资本家领取定息外,同国营企业已经没有原则的区别。1956年1月,北京市首先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到这年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的99%、私营商业户的82.2%,都走上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道路。

2.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家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

中共中央在《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对于资产阶级,第一是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足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是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在资产阶级没有别的出路的条件下,这是他们能够接受的方案。”

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是马恩提出的设想。十月革命后,列宁拟对“文明的资本家”采取赎买,但俄国资产阶级不接受。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想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绝大多数资本家公开表示接受这种方法。在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国家为资本家安排了工作,有许多人担负了一定领导职务。这既有利于发挥他们经营管理的特长,又为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创造条件。国家还安排他们学习和各地参观访问,帮助他们了解国内外形势,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许多原工商业者提高了觉悟,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邓小平说:“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工人阶级执行了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同时,资本家阶级中的进步分子和大多人在接受改造方面也起了有益的配合作用。”

试述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1.意义一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继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全面地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已经胜利地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了全面的确立。

2.意义二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3.意义三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4.意义四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1.原因一

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2.原因二

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场决死战争,中国的抗战是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而日本对中国发动的是极其野蛮的、充满掠夺和屠杀的罪恶的战争。

3.原因三

从战争结果上看,在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形势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铸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钢铁长城,与敌人殊死搏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4.原因四

历史证明,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错误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只要实行全民动员,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1.原因一

从根本上说,国民党政府实行内战、独裁和卖国的政策,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一党专政,妄图把中国拉回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黑暗前途,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违背全国人民的公意,必然遭到全国人民反对。

2.原因二

国民党政府的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严重丧失人心。抗战后期在大后方已经民怨沸腾,抗战胜利时,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便已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

3.原因三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现代化发展速度铺平了道路。

4.原因四

改造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一个几亿人目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2002年中共十六大再次肯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最后修改: 2019年03月18日 Monday 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