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Global searching is not enabled.
Skip to main content

3.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以往主要以物质文化为主的交往局面,在思想文化层面开始进行直接对话,在大陆两端之间一度出现“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双向交流的文化景观。

西学东渐

主要指明末清初及清末民初两个时期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入中国的过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和到外国去的中国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

罗明坚
Michele Ruggieri
(1543-1607)

明末来华耶稣会士,葡萄牙人。1579年随葡萄牙商船抵达澳门,一边学习汉语一边了解中国的风俗人情。在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国典籍翻译等方面做出了贡献。罗明坚被称为“西方汉学之父”。

利玛窦
(1552-1610)

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用“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并结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利玛窦受到顺治帝的器重。

汤若望
(1592-1666)

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在中国生活了47年。在朝廷历法修订、火炮制造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著有《主制群微》、《主教起源》等宗教著作。受到顺治帝的器重,被委任钦天监一职。

顺治、康熙对天主教的传播采取比较和缓的政策。雍正、乾隆时期,朝廷加大了宗教传播的限制,至乾隆后期,通晓汉语的耶稣会士已寥寥无几。清朝后期,中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与外部沟通。

马礼逊
(1782-1834)

西方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英国人,在华25年。

(1)在中国境内将《圣经》翻译成了中文并出版;

(2)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第一份中文月刊;

(3)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成为后来汉英字典编撰之圭臬(guīniè);

(4)编写《通用汉言之法》、《汉语会话集》等汉语教材;

(5)在马六甲创办专门教授汉语的英华书院;

(6)创办伦敦世界语言学院。

由于马礼逊在中西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工作,1824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为汉语传播所做的工作也为英国的汉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东学西传

西方传教士在来华传教的同时,也将信徒带往欧洲进行修习。这些人在学习西方宗教文化的同时,也非自觉地从事过汉语教学工作,对汉语的传播意义重大。比如,

沈福宗

(1657-1692)

早期到达欧洲的中国人之一。出国时随身带有中国儒家经典和诸子书籍四十多部。在欧洲长达14年,掌握拉丁文,受过法国国王、教皇、英国国王的接见,在此过程中沈福宗把中国的语言文字、儒家道德哲学等传播到了欧洲。

黄嘉略

(1679—1716)

赴法传教士,编纂法国汉学史上第一部汉语语法书和汉语词典,被称为“法国汉语教学的奠基人”。

Last modified: Monday, 2 March 2020, 12:11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