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Global searching is not enabled.
Skip to main content

3.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的概念是随着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而提出来的。2007年国家为适应海外汉语教学对师资的需求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2010年,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四次调整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在研讨过程中学者们建议将“对外汉语”专业改名为“汉语国际教育”。自2013年起,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合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设立

2007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了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

专业硕士学制2~3年,采取指导教师负责制或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课程学习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实践性。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007年,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首批24家院校获批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目前已有147所院校开设此专业。

2018年,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开始试点招收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大纲与标准的设立

系列大纲的推出,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走上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1.《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标准从五个大的方面对国际汉语教师提出了标准和要求: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借鉴了国际第二语言教学和教师发展的新成果,对培养和培训汉语教师树立了标杆。

2.《国际汉语能力标准》

2007年国家汉办发布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了重要的语言能力衡量依据。

标准从三个层面对学习者的汉语能力进行了描述。

《能力标准》以学习者“能否用汉语做某事”作为出发点描述其语言能力,充分体现了语言交际观。同时将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划分为五个等级,这更倾向于科学的语言能力评估标准。

3.《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

2009年,国家汉办组织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大纲》将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分为四个部分:

分六个级别进行目标描述,在具体的语言能力方面与新HSK的要求进行关联。

提供了“汉语课堂教学常见课型结构流程建议表”、“常用教学模式课例”、“常用评估活动分类建议表”等,对国际汉语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示范作用。

大纲于2013年重新修订,新修订《大纲》弥补了原大纲对中小学及社会教学指导性偏弱的情况,在话题、教学示例等方面做了增补。并考虑到世界各地汉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为不同类型的使用者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建议和更加灵活的裁量空间。

文化教学模式多元化

文化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比如进行不同民族、国家文化的对比分析,借助多媒体手段传达中国文化知识,开设文化讲座,举办文化活动等。

这些文化教学形式都加入了体验的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加深了学生对文化的思考。

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的开发

根据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统计,2006年—2017年出版的汉语教材占总出版量的近64%。汉语教材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种类多样化。如综合性的教材、单项技能训练的教材,通用汉语教材、专用汉语教材,以及汉语读物、考试工具书等;

2.教材编写结构更加多元。从以结构为纲到以功能为纲、以话题为纲、以文化为纲等,编排体例更加灵活,有单课制,有单元制,难度由低到高,也有注重复现螺旋式。

3.教材媒介语更加丰富。主要体现在本土化教材中。

4.本土化教材和少儿教材发展迅猛

总结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到今天虽然只有短短十余年的时间,但其借国家之势,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国际汉语教学是一项事业,也是一门学科, 这是中国的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重大特点。我们在为事业发展雀跃的同时,更应该深入思考作为学科建设的内涵、途径与手段,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适应事业的发展。

Last modified: Sunday, 1 March 2020, 1:34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