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Global searching is not enabled.
Skip to main content

3.教材的使用

如何有效的使用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经验。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

熟悉教材

分析教材、熟悉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教学的关键。熟悉教材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了解教材定位。

第二、分析教材结构。

统览教材后,需进一步对教材主体进行分析,了解所用教材在体例、组织结构、内容、主题、话题等方面具有哪些特点,把握语言点、功能点和知识点的大致内容和编排情况,明确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做到心中有数。比如,

◇ 教材是以结构为纲,还是功能为纲,抑或是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

◇ 教材有多少课,每课的编排体例是怎么样的;

◇ 每课的生词有多少,语法点有多少,语法的先后顺序是怎么安排的;

◇ 课文是如何组织的,是会话,还是短文;

◇ 语言点是如何解释的;

◇ 练习的形式都有哪些,每课练习的量大不大,是否需要补充一些练习;

◇ 有没有相关文化知识的介绍;

◇ 有没有配套教材和资源;

◇ 有没有附录,附录中有无生词索引,有无其他语言项目、功能项目、知识点的索引等等。

好的教材在内容、结构、练习、注释等方面都是密切相关的,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适时进行复现、巩固,以帮助学生在学到的内容之间建立有意义的结构联系,从而将所学知识整合起来,进行内化、迁移。

第三、分析教材内容。教材内容由词汇、语法、功能、话题、课文、注释、练习等构成,有的教材还包括任务、文化等,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建构起教材的知识地图,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进一步优化处理教材,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

对教材进行取舍、调整和补充

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承载着教材编写者的编写理念,但教材编写本身蕴含的整体划一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之间又存在着矛盾。没有一本教材可以满足不同情境下学生和教师的多样化、个性化需要,也不可能完全满足某一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取舍或补充,以提高教材在面对特定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环境时的适用性。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明确提出教师应“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加工和利用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其中包括:

能合理选择、加工和使用汉语教材。

能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制作、补充教学材料。

能够对教材进行取舍调整和补充已成为衡量汉语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教材进行取舍调整就是对教材进行改造,使其更加符合特定教学需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遵循适合性的原则。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

◇ 宏观方面:要考虑教材与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等相关变量的适配性,在教学内容上要考虑教材的内容、组织与教学对象的适合性。

◇ 微观层面:对教材的局部进行调整,比如,添加或删减内容、扩展或简化,重新排列或者替换教学内容等。

对教材进行取舍、调整和补充的具体方法:

1.重新排序: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材各模块的顺序。

拼音教学。很多教材是按照《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顺序排列的,先教zh、ch、sh、r,后教z、c、s,然而根据外国人习得特点和难易度,可以调整一下这两组声母的教学顺序,先教z、c、s,后教zh、ch、sh、r。

生词教学。一般来说教材每课的生词列表是根据它们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而教师在讲练生词的时候,如果可以按照词性或语义场进行分类教学。如语义场分类,“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亲属词语一起讲练, “红、黄、蓝”等颜色词一起讲练等等。

2.内容增删:

受课程设置、课时量、学习目标和学生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删减和增补。例如,有些海外学校的汉语课是作为兴趣课设置的,一周只有一节课,若所用教材容量大,则应有选择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反之,如果课时量多,学生吃不饱的话,教师则需要适当增补一些内容。

注意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在难易程度等编排上的合理性,不能随意处理。再如,对于一些零起点的短期速成课程来说,更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对“写”的要求较低,教师就应变通地处理教材中关于汉字书写的练习,或变“写”为“读”。

3.内容更新与修订:

相对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教材总是滞后的。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与时俱进,更新过时的、陈旧的教材内容和情境。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教材还有上公共汽车买票、买东西用粮票等表达,教师要根据实际环境适当地更新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材中内容出现偏差或小错误,如语音标注、外语释义等,这些需要教师在使用过程中适时修正。

4.国别化、本土化调整:目前很多海外学校、孔子学院等还是以使用国内出版的汉语教材为主。尽管有些教材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但内容仍是通用型教材的内容,难免会出现情景过于“中国校园化”,缺少必要的海外“本土化”内容的现象。例如,国内编写的通用型教材里常常出现的食堂、中餐食物、留学生宿舍等,海外的学习者对此情景往往会比较陌生,这时,我们教师就有必要对教材情景进行本土化调整,可以对情景和内容进行适当改写或适当添加一些本土化的元素

如可以将情景设置在咖啡馆,增加“咖啡”“奶酪”“三明治”等词汇,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再如,泰国中小学生都非常喜欢并且擅长画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画”融入到语言练习中,课后让学生以“海报”的形式来呈现所学内容,很多在泰国任教的老师都表示这样做效果非常好。

其他辅助资源的补充

教材是“死”的,生活和现实是“活”的。教师要结合社会现实和生活,把教材讲“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其他辅助性教学资源,如视频、音频、图片、实物等。

这种补充,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第一,有关语言点、话题的知识性补充。

在讲解一些比较复杂的语言点时,除了语言和文字解释和范例之外,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图片、动画等手段。例如,讲解复合趋向补语“跑进来-跑进去-跑出去-跑出来”时,如果教师能够找到“进来”“进去”“出去”“出来”这样的动画,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教材中的话题是固定的,在某一话题下,教师可以从新闻报刊中寻找鲜活生动的语料,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讨论的兴趣。

第二,有关文化因素的体验性补充。对非目的语教学环境中的教师来说尤其重要,教师应根据所学的主题和内容,补充相关中国文化因素的各类教学辅助资料,如与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传统、名胜古迹等相关的照片和视频等。

总结

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我们的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死教教材。教材的使用过程是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的过程,这一过程要结合特定的教学环境与学习者的特点来进行,同时,还要处理好教材的相对完整性与灵活可变性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更科学有效地服务教学的目的。

Last modified: Friday, 12 June 2020, 11:30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