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贰、汉字改革研究

为什么要改革汉字?

汉字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汉字改革的做法和演变

为什么停止了汉字改革?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汉字经历了汉字改革运动。汉字改革运动始于甲午战争之后,前后延续了近百年。这一阶段的文字改革作了两件事:探索拼音化的道路与汉字简化。

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

切音字运动是指1892至1911年的拼音字母运动。这正是中日甲午战争和变法维新运动的时期。当时,中国面临着被世界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在这国事动荡、人心思变的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力主变法图强。于是,维新运动就成为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考虑到要救国图强就要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就要克服繁难的汉字所造成的障碍。这样,切音字运动就在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

汉字改革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主要有卢戆章、王照、劳乃宣。1892年卢戆章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创造了最初的中国拼音文字;1900年王照出版了《官话合声字母》;1905年劳乃宣出版了《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1891年宋恕在《六斋卑议》中首先提出“须造切音文字”的主张。1892年卢戆章发表“中国切音新字”厦腔读本《一目了然初阶》,宣布了切音字运动的揭幕。

卢戆章认为:“窃谓国之富强,基于格致;格致之兴,基于男妇老幼皆好学识理;其所以能好学识理,基于切音为字。”切音为字,就可以做到“字话一律”,“字画简易”。从而,人们可以“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他把推行切音字看作是国家“振兴之本”。

国之富强——格致——好学识理——切音为字。把推行切音字看作是国家“振兴之本”。

王照(1859―1933年)1894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供职。他是个爱国知识分子,赞成变法维新。变法维新失败后,王照作为“戊戌党人”被通缉追捕,逃亡日本避难两年。

在日本期间,王照受日本假名字母的启发,制定了一个假名式汉语拼音方案。1900年,他秘密回国,潜居天津。这年冬天,他用“芦中穷士”的笔名发表了双拼制假名式方案《官话合声字母》。

王照创制官话字母的目的是想通过文字改革,普及教育,唤起民众,救国图强。他认为“欧美各国,教育大盛,政艺日兴,以及日本号令之一,改变之速,固各有由,而初等教育言文为一,容易普及,实至要之原”。然而,由于汉字繁难,“吾国通晓文义之人,百中无一”。因此他决心创制容易学习的拼音文字,立志从事普及教育工作。

民国初年的注音字母运动

民国初年的注音字母运动是清末切音字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所不同的是,注音字母已经不是个人方案,而是在政府领导下制定的集体方案。

1912年7月10日,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在北京召开中央临时教育会议。8月7日,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12月,教育部依此决议案,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聘吴敬恒为主任。1913年2月15日,"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争论了两个月而无结果,最后通过了鲁迅及浙江会员许寿裳等的提议,采取审音用的"记音字母",定名为"注音字母"并议决《国音推行方法七条》。会议于5月22日闭幕。

“五四”时期的国语罗马字运动

“五四”时期的国语罗马字运动。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形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追求的是政治上的根本改革,宣传民主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在文化上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文学革命"口号的影响下,展开了汉字改革的讨论,提出了"汉字革命"的口号。

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4卷4期上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一文。这是以写给陈独秀的信的形式发表的。

文章中说:“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因此“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因此,"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1923年钱玄同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上发表了《汉字革命》的文章,他认为,“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这是有新思想的人们都知道的”。“他提出不但要"谋汉字的根本改革",而且要谋"汉字之根本改革的根本改革"。他说的"汉字之根本改革"就是将汉字改用字母拼音,"像现在的注音字母就是了"。"汉字之根本改革的根本改革","就是拼音字母应该采用世界的字母——罗马字母式的字母"。

胡适则表示"极赞成"陈独秀的意见。认为"凡事有个进行次序。我以为中国将来应该有拼音文字,但是文言文中单音太多,决不能变成拼音文字。所以必须选用白话文字来代替文言文字,然后再把白话文字变成拼音的文字"自从陈独秀、胡适表示了赞成用罗马字母拼写汉语的意见后,汉字改革的讨论就围绕着这个问题深入地开展了,逐渐形成了国语罗马字运动。

在讨论中,赞成罗马字母拼写汉语的意见居多。钱玄同在讨论中放弃了用世界语代替汉语的主张,表示对用罗马字母拼写汉语有信心。吴稚晖仍然坚持主张用世界语代替汉语,反对用罗马字拼音。

傅斯年针对吴稚晖的观点,发表一篇长文《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主张用罗马字母的拼音文字拼写汉语。他认为:汉字绝对的应当用拼音文字替代;汉语绝对的能用拼音文字表达;汉字绝对的不可能无须改革而用别种方法补救,“只有根本推翻,没法补救”。

对于制定拼音文字,他认为:字母,以罗马字母为本;字音,用"蓝青官话";文字结构,以词为单位;先从编写拼音文字字典开始着手。他的文章对促进国语罗马字运动有积极作用。

三十年代开始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五四”时期文字改革的拉丁化方向,受苏联少数民族文字拉丁化运动的启发而兴起的。发起人是旅苏的中国共产党人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肖三、王湘宝(刘长胜)等。

早在1921年,瞿秋白在苏联时就着手研究中国字的拉丁化问题。那时,苏联远东地区的少数民族掀起了拉丁化的文字改革运动。瞿秋白在这一运动的影响下,研究了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文字改革方案,写成了《拉丁化中国字》的草稿。

鲁迅支持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他评论说:拉丁化新文字"只有28个字母,拼法也容易学。……现在在华侨里实验,见了成绩的"。"那么,只要认识28个字母,学一点拼法和写法,除懒虫和低能儿外,就谁都能写得出,看得懂了。况且它还有一个好处,是写得快"。

1935年,文化界人士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提出《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意见书中说:"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我们必须教育大众,组织起来解决困难。但这教育大众的工作,开始就遇着一个绝大难关。这个难关就是方块汉字,方块汉字难认、难识、难学。……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这种新文字,现在已经出现了。

「手头字运动」

1935年春,上海文化界发起大规模汉字简化运动,当时称为「手头字运动」。意即一般人怎么写,书就怎么印,使得文字比较容易写、容易认,更能普及大众。同年

八月,国民政府公告第一批简化字324个,简化的原则为:1. 述而不作。2. 择社会上比较通行之简体字最先采用。3. 已简化的字就不再求简。但是,立刻遭到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等的反对。结果,于1936年2月废止使用。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汉字的整理和简化也成为协会研究的目标之一。1952年2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集民间及民国以来主张汉字简化学者们的建议,于1954年底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于1955年2月在人民日报公布。

1955年7月,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由董必武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该会成员。该会于1956年1月28日通过简化字515字及简化偏旁54个。

1956年1月1日全国报刊实行横排,使用简化字。1956年1月28日通过简化字515字(一说是517字)及简化偏旁54个。分四批推行。 1956年2月1日,第一批230个简体字和30个类推偏旁正式公布。

1964年国务院又公告了《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使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类推的1754字,共2236字,这就是今天通行大陆的简化字。

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随即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草案。1986年由国务院废止二简方案。同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组成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而且和文化部、教育部同时发表《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一致表示: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应当保持稳定,以利应用。至此,汉字简化运动暂告一段落。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需要思考

为什么要改革汉字?

汉字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汉字改革的做法和演变

为什么停止了汉字改革?

1. 为什么要改革汉字?

为了国家富强,把推行切音字看作是国家“振兴之本”

2. 汉字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消灭汉字,走拼音文字的道路,最终使用拼音文字

3. 汉字改革的做法和演变

一、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

二、民国初年的注音字母运动

三、“五四”时期的国语罗马字运动

四、三十年代开始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五、1935年春,上海文化界发起大规模的汉字简化运动

4. 为什么停止了汉字改革?

1. 改革汉字就可以实现国家富强吗?

2. 汉字改革的目标能实现吗?

3. 如果当初的认识是对的,目标也是对的,那为什么要停止汉字改革?如果当初的认识是不对的,目标也是不对的,那是否需要反思和纠正汉字改革出现的问题?

汉字学的现状

(一)名称的变化

近二十年来,一些研究汉字的论著命名为“汉字学”。

(二)汉字学研究对象的变化

唐兰把文字学缩减为字形学之后的七十多年中,汉字学的主流变成了只研究字形,不研究字义、字音的片面汉字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回归传统的人更多,“完整的文字学,不仅应该包括字形学,而且应该包括字音学和字义学。”

(三)汉字学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

这一时期汉字学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形成了本体研究、应用研究、汉字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三大门类,每一门类之中又形成了不同的学科分支,从而使汉字学形成了一个学科群。

1.汉字本体研究。

2.应用汉字学形成了不同的分支。

3.汉字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的交叉学科。

汉字学研究方法的变化。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方面由于汉字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由于有了系统科学方法可资借鉴,这样,系统科学方法就成了汉字研究的新的方法。汉字研究方法变化的第二个主要特征就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特别是交叉汉字学的研究,还引入了符号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计算机学、思维科学等各个学科的内容,形成新的学科分支。

最后修改: 2020年02月29日 Saturday 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