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叁、为什么汉字一直坚持走表意文字的道路

上述各种对汉字的认识,表现了汉字博大精深的特点,很难简单地概括。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绝大多数都没有忽略汉字表意的特点。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汉字一直坚持走表意文字的道路?100多年来,民间、官方殚精竭力地改革,也没有使汉字走上拼音文字的道路,汉字会不会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汉字一直坚持走表意文字的道路的根本原因:汉字是最适合汉语特点的文字。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有其客观规律。“适者生存”是永恒的定律。汉字之所以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便利的造字方法不仅能够和语言同步发展,而且所造的文字完全适合汉语的特点,适应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交际的需要。

(1)汉语的一大特点是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异义词,尤其在单音节词占多数的古代汉语中,同音异义词处处可见。在讨论汉字是否要走拼音化道路的时候,赵元任先生曾写了一篇短文《施氏食狮史》来难为主张将汉字改为拼音文字的人: 

《Shī Shì Shí Shī Shǐ 》

Shíshì shīshì Shī Shì, shì shī, shì shí shí shī.

Shì shíshí shì shì shì shī.

10 shí, shì shí shī shì shì.

Shì shí, shì Shī Shì shì shì.

Shì shì shì shí shī, shì shǐ shì, shǐ shì shí shī shìshì.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 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拭矢试,使是十狮逝世, 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始食是十狮尸,始食是十 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为什么要废除文言文,改成白话文?

胡适认为“凡事有个进行次序。我以为中国将来应该有拼音文字,但是文言文中单音太多,决不能变成拼音文字。所以必须选用白话文字来代替文言文字,然后再把白话文字变成拼音的文字。

(2)汉语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特点是使用地域辽阔,方言众多,不仅大的方言区有8个之多,而且同一方言区内语言的发音也不尽相同。如果使用拼音文字,不用说方言区之间,就是同一方言区的人也难以辨认。 且不说拼音文字,下面这段用汉字写的话很多人都读不懂:

而家佢老婆煩你,你一定要畀佢知,睇嚇佢點做,你再接招,如果佢覺得個老婆有道理,就叫佢以後唔好再揾你;如果覺得個老婆係唔咁口岩,但又唔好意思鬧佢,你就叫佢快口的改斜歸正,返番老婆身邊,如果覺得三個人唔可以咁拖落去,佢自然要將件事作一個了斷。

中国社会离不开汉字,即使在汉语成为非主态语言时,也不能废弃汉字。据鲁国尧研究,“公元316年西晋王朝覆灭,中国北方进人了十六国时期,大战不已,达百余年之久。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此后是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都是鲜卑族或鲜卑化的汉人为主建立的王朝,当时的“国语”就是鲜卑语。在北方,二百多年来匈奴语、鲜卑语等阿尔泰语作为‘主态语言。’”

元朝统治中国后,1269年底,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任祖师八思巴向忽必烈进献他奉命创制的蒙古新字,忽必烈立即下诏颁行。元朝的诏旨、公文、印章、牌符、钱币、碑文上广泛使用过这种八思巴创造的蒙古新字,元代担任官吏的人必须要认识蒙古新字,所以它成为元朝的“国字”。元朝还在各地设立“蒙古字学”,推行蒙古新字。汉字虽然不是国字,但仍然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清朝时满文也被定为“国书”,备受重视,清政府先后设立了各种官学、义学,普遍推广满语满文。到了乾隆时期,满文的使用达到鼎盛,用满文书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刊刻发行了大量的书籍。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汉字也没有受到伤害。在汉语、汉字的汪洋大海中,满洲子弟“废弃本务”,宗室章京侍卫等“亦不学习清语”,公共场合俱讲汉话。

乾隆曾规定:不懂满语、满文的满族人,不能当官。还说: “朕于本年冬间或明年春间”,查阅宗室章京侍卫,“倘仍不学习,以致射箭平常,不谙清语者,定从重治罪”(《清高宗实录》卷138。乾隆六年三月己巳,台湾华文书局)。官位的诱惑和从重治罪的威吓都不能挽回满族被汉化的命运。

一百多年来改革汉字,认为汉字终将被拼音文字所代替,这种说法始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而到了五六十年代,一度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认识。高名凯《语言学概论》:“拼音文字要比非拼音文字优越得多。特别是音位字母文字,更好。……汉字的非拼音状态终将结束,汉字必将改革成拼音文字。”

这种认识甚至一度成为国家的意志。1955年10月举行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议的决议说:“会议经过热烈的讨论以后,认识到汉字必须改革,汉字的根本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目前,逐步简化汉字并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是适合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的;特别是推广普通话,将为汉字的根本改革准备重要的条件。

时任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的吴玉章于1956年说:“从长远来看,从世界各国文字的历史发展来看,我们将来迟早有一天要改用拼音文字——这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1986年,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作了调整,不再提“汉字的根本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只要汉语存在,汉字只能走表意文字的道路。

1989年,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在研究中文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对汉字进行了专门研究,他认为汉字的优点有三条:第一,汉字适应汉语的状况:“有人说我们汉字是很难学很难写,因此要拼音化。我说他们是崇洋媚外。

外国人为什么是拼音化呢?因为他们是多音节语。我们是单音节语。我们一共只有435个独立的音节,假如把声调算进去,我们只有1152个音节。而有区别的‘字’,那就多得不得了。我们的同音字太多了。……因为我们的同音字太多,所以不适合搞拼音。这是反面。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汉字,所以我们适用于各地方言。”“汉语拉丁化不符合中国国情”。

第二,汉字的信息量多,容易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每一个汉字都信息量很多,而且很巧妙。信息量多就是一个字和另外一个字放在一起,一个新意义就出来了。……汉字信息量大,容易吸收新的文化,我们很容易吸收全世界的文化。”

第三,汉字是符号文字,有可能做未来国际文字的基础。他说:“符号文字应该是国际交流最有效的东西。……我们汉字这个符号文字,可能将来是未来世界语的一个基础。

树立汉字的自信:

因为汉字完全适应汉语的特点,完全适应记录汉语语言的需要,并且能够灵活地根据语言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变化,所以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即使在受到排斥,被长时间摈弃在官方使用的文字之外的恶劣环境中(如元代),也能保持强盛的生命力。

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近百年汉字蒙受的冤屈是空前的,对汉字的摧残也是空前的,对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深刻的反思,没有清醒的认识。因而,“书同文”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而要真正解决“书同文”的问题,必须彻底抛弃对汉字的错误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解决两岸四地乃至汉字文化圈文字异形的问题。

最后修改: 2020年02月19日 Wednesday 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