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4. 近现代时期

传教士对汉语传播的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中国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进程。大批传教士进入中国,开始了第二次汉语学习的高潮,涌现出了一大批汉学专家。比如:

裨治文

(1801-1861)

美国新教传教士,1830年来到广州,师从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学习中文,裨治文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圣经》的翻译工作上。

卫三畏

(1812-1884)

最早来华的美国新教传教士之一。裨治文的助手,后成为代理美国驻华公使,在华43年。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撰写《拾级大成》、《英华分韵撮要》等。1878年受聘担任耶鲁大学的汉学讲座教授,成为美国第一位职业汉学家。

麦都思

(1796-1857)

英国传教士。1816年到马六甲传教,先后印行30多种中文书籍。1843年到上海,创设中国第一个近代印刷所墨海书馆,自任监督,从事宣教、著述、出版事工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的贡献。

理雅各

(1815-1897)

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曾任香港英华书院校长。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1861年到1886年,翻译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撰写《中国经典》等著作,是儒莲翻译奖的第一个获得者。

艾约瑟

(1823-1905)

英国伦敦宣道会三杰之一。对中国文化、历史和宗教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先后著有《中国的宗教》、《中国的建筑》、《中国在语言学》、《汉语的进化》等多种书籍,向西方人介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艾约瑟是西方传教士中对中国文化研究最为精深的一位。

西方传教士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而来,又对中国的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个人的学术修养普遍较好,逐渐从宗教的传播者转化为汉语和汉文化的传播者和职业汉学家。

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汉语的传播或教学依然与教会有关。成立于1910年,后并入燕京大学的华北协和语言学校,就是其中的代表。华北协和语言学校最初的主旨是为了向西方传教士提供汉语培训,后来,也开始招收商人、外交人员甚至军事人员等,培养出了一大批知名的汉学家、外交家和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比如史迪威将军、汉学家费正清等都曾就读于这所学校。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汉语的传播主要是以外国人为主导,他们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积极学习汉语,这一时期,学生“学”是主动的,教师“教”是被动的。传教士在其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们编纂汉外字典、编写汉语教材、翻译汉学经典、刊印中文书籍,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早期的汉语教师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一般先到马六甲,即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地区。当时马六甲有大批从广州、福建来的华人。他们为了传承中华文化,教育子弟开办了华文学校,开设汉语、算术、历史、地理、修身等课程。这些华人开设的学校不仅注重华文教育,同时也重视英语和印尼语的学习,这为西方传教士的汉语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的英华书院是当时最重要的汉语教学基地。英华书院既面向欧洲人教授中文和中国文化,也面向东方人教授英语和欧洲文学和科学。据记载其中有六位中文教师。

十九世纪,在中国内地当汉语教师是一项很危险的职业,曾有人被当做汉奸处置。当时的汉语教师一般有三种类型:

① 基督教的中国信徒

如粱发,《劝世良言》的作者,帮助过很多传教士学习中文。他的《劝世良言》对洪秀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② 西方传教士

如江沙维,葡萄牙里斯本科学会天主教传教士, 1813年抵达澳门, 在澳门28年,培养了大批汉语人才。他自己编写了汉语教材和汉语词典,其中教材《汉字文法》(Arte China)全书分九章,包括语音、汉字笔画、汉字部首、汉语语法、实用的汉语课文等,是当时很有影响的一部汉语教材。

③ 在外国公使馆任职的中国人

如戈鲲化,曾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和英国驻宁波领事馆任职。后赴美哈佛大学任教,成为了第一位正式受聘赴海外任教的汉语教师。

戈鲲化之后,中国语言学家赵元任、文学家梅光迪等先后应邀到哈佛大学教授中文,使得哈佛大学的中文学科、东方问题研究学科一直在美国独领风骚。20世纪上半叶,到西方留学的老舍、萧乾等人也从事过短暂的汉语教学工作。他们都是汉语教学的先驱。

最后修改: 2020年03月2日 Monday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