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3.全身反应法

全身反应法通过全身动作的反应来学习语言。创始人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阿歇尔通过研究发现,孩子的语言学习活动集中于右脑,根据大脑侧化理论,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在右脑学习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左脑才会被激发产生语言或者更抽象的语言过程。阿歇尔认为,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类似,儿童在开始说话之前有一个比较长的听力阶段;成人在与儿童对话时,总是要求儿童对听到的话语做出反应;儿童说话是在听力理解达到一定程度时的自然反应。

产生时间:20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阿歇尔(美)

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发展心理学、人本心理学、大脑侧化理论

主要特点

1. 听力领先,在听力的基础上发展口语。

2. 通过全身动作发展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教师有计划地发出指令,并做出相关动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做出动作反应。

3. 教学强调语言意义而非语言形式。

4. 让学生在预先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开口发言,教师不强迫学生发言。

5. 容忍学生的语言错误。教师除了示范以外,尽量不说话,而是组织学生做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6. 学生的学习压力小。全身反应法的教学活动带有一定的游戏性质,对学生的语言要求不高。

教学过程

1. 动员学生。教师用母语或者多媒体介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包括一定的语言教学理论。

2. 开始授课,教师边做动作边发出指令。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将教师的指令与教师的动作联系起来,理解教师指令的含义。

3. 教师边做动作边发出指令,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做出反应。不同学生的理解力不同,这一过程可以反复操作。如:

教师说“Stand up”,示意学生站起来,然后教师一边说“Sit down”,一边坐下,同时示意学生也坐下。这样重复多次,直到学生对“站起来”、“坐下”完全理解。

4. 教师拓展指令的内容让学生做出反应。在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轮指令理解并做出反应以后,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做出指令的扩展。如:

教师:“Juan,stand up!Go!”

5. 教师将学生分组,由学生重复教学的过程。教师在旁观察,帮助。教师将拓展后的指令重新组合,让学生做出反应,这样一步步深化。

评价

优点: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让学生的动作和语言进行直接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教学,降低了语言教学的压力和枯燥感,在初级阶段的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效果显著。

不足:不太适用于中高级汉语教学,教学内容过于随意,对教材的编写不太有利。过度的身体活动,角色表演、游戏等对课堂的管理也带来了压力,不利于大班的语言教学。

最后修改: 2020年03月2日 Monday 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