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2.偏误分析理论

偏误分析理论产生的背景

对比分析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对比,忽视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因此偏误分析应运而生。

偏误分析从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入手,通过分析偏误的类型、产生原因等,发现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规律,从而支持教学实践。

产生和发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代表人物:科德

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心理学基础:认知心理学

科德曾发表过一系列的文章,详细论述了偏误分析研究的方法与步骤。科德把学习者产生的语言错误分为失误和偏误。

概念 失误 偏误
定义 因为外部原因比如紧张或者马虎大意等偶然出现的口误或者笔误 由于没有掌握内部语言规律产生的错误。
示例 不小心把“老虎”说成“老五” 我把衣服洗。我把饭吃。
特点 偶然出现,没有规律 反复出现,有规律
不反映学习者掌握的实际语言水平 反映学习者语言掌握的水平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运用是一个由规则支配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主动认知的结果。儿童习得母语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自然习得语言时,儿童也会主动运用规则去创造语言。科德接受了乔姆斯基的观点,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每个学习阶段都会使用一种特定的“过渡语言”,这种过渡性语言有自己的系统和语法,有阶段性,与儿童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没有区别。

偏误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科德提出了一整套偏误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分为五步:收集偏误、辨别偏误、描述偏误、解释偏误、评价偏误。

1.收集偏误

收集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自然语料是偏误分析得第一步。收集学习者自然语料时要注意按照研究目的确定收集方式、范围和影响因素等问题。

收集方式

按照时间长短,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

横向收集方式:收集多人次的共时语料,通常通过调查问卷或者学习者的语料库等方式搜集样本。该方式操做比较容易,可以反映规律性的问题,但是无法反映学习者的习得过程。

纵向收集方式:长时间地追踪一个人或一些人,将他们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语料收集起来。这种方式花费的时间比较长,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但是可以观察一人或多人的习得过程。

 

影响偏误的因素:

偏误语料是书面的如作文、书面作业等,还是是口头的。

产生偏误的原因多样,在收集语料的过程中应考虑到一些特殊因素比如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习环境、学习经历、语言水平等。

2.辨别偏误

偏误的标准问题

收集到语料之后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辨别,建立辨认偏误的标准,这是偏误分析中很重要的一步。

如果我们把偏误视为标准目的语的变体,那么标准目的语就应该是辨别偏误的标准。

在辨别偏误中很重要的是要辨别语言中的偏误是偶然的失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错误。只有那些规律性的错误才是偏误分析的对象。

要区分“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

显性偏误是容易判断的,在语言形式上违反句法规则的偏误。比如,

上课的时候,常常刘老师纠正我们的声调。(×)

上面的句子,很明显是副词的位置偏误,

上课的时候,刘老师常常纠正我们的声调。(√)

隐性偏误是从单句内部分析没有错误,但是从上下文来看有问题。比如,

她皮肤黑黑的,不是因为她不喜欢洗澡,但是因为她是非洲人。(×)

最后一个分句单看没有问题,结合上文就会发现是连词“不是……而是”的使用错误:

她皮肤黑黑的,不是因为她不喜欢洗澡,而是因为她是非洲人。(√)

判断偏误的角度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从语言形式上判断,可以从语义的角度判断,也可以从语用的角度判断。比如有学生对老师说,“老师,我对你的指导很满意。”我们知道,“满意”一词是上对下的评价,学生对老师这样使用是不得体的。

3.描述偏误

描述偏误是比照标准目的语,对学习者偏误的语言表面特征进行描述。描写的目的是对偏误进行分类、归纳偏误的类型特征。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偏误是形形色色的,要进行科学的描述就要对偏误进行分类。不同的学者对偏误分类提出了不同的方法。

按照语言形式:

可以分为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偏误,在这些范畴下又可分为若干子范畴。

 

表层策略分类法:

该分类法由克拉申提出,从学习者的语言使用策略去分析他的语言偏误。比如,

误代,就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替代另一种语言形式。如,

爸爸很忙,他每天每天(天天)加班。(×)

遗漏,即在语言使用中省略了必要的语言项目。如,

这不是给你们麻烦,而(是)给我麻烦。(×)

错序,是学习者在表达中使用错误的词序。如,

他正在吃饭着呢。(×)

 

语言系统分类:

科德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了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和后系统偏误。

前系统偏误:第二语言学习者还没有充分掌握语言规则时形成的偏误,这时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较低,偏误较多。

系统偏误:学习者正在学习语言规则,但还不能正确使用这些规则时出现的偏误。

后系统偏误:学习者基本掌握了语言规则,一般能正确使用语言规则,但有时也会出现错误,形成偏误。

4.解释偏误

解释偏误是偏误分析的目的所在,说明为什么学习者会产生和形成这样的偏误,对偏误的原因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从偏误的来源看,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语言学方面的,有心理学方面的。归纳学者们的观点,根据引起偏误的过程将偏误产生的原因归为两类:

干扰偏误(语际偏误):发生在两种语言之间,由学习者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引起。如,以英语为母语背景的学生常说“我是20岁”,而不说“我20岁”。

语内偏误(过度泛化):发生在目的语内部,由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过渡使用目的语规则引起。

在语言学习初期,母语干扰的语际偏误较多。到中高级阶段,目的语的过度泛化成为学习者的主要偏误来源。比如:

他比我很高。(×)

这个房间打扫得很干干净净。(×)

这些都属于“形容词前需要程度副词修饰”的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

5.评价偏误

评价偏误是偏误分析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对偏误的严重性进行评估。偏误评价的三个标准:

可理解程度:含有偏误的句子所传达的意义是否能被理解

可接受程度:接受者对偏误的接受程度

冒犯程度:偏误对接受者感情上的刺激

这是一个偏误评价的参照系,因为在偏误评价中还牵涉多重因素,比如说话双方的关系、交际的具体语境、交际双方受教育的程度等等。偏误不是孤立的现象,它存在于具体的语境中。有些偏误会引起误解,有些偏误则对交际影响不大。严重影响理解的偏误大都是整体性偏误(句子结构主要成分或句子整体结构出现的偏误)。对理解影响不大的往往是局部性偏误(句中个别成分出现的偏误)。

对偏误分析的评价

1.偏误分析理论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对教学实践有重大的影响

①偏误分析让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学习者的偏误。学习者的偏误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纠正偏误,逐渐向目的语靠拢的过程。

②偏误分析理论提出了一整套系统地描写和分析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方法,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这些都为语言教学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2.但是偏误分析也存在局限性

①从客观上来讲,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偏误是多方面的。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偏误也有个体性的特点,同一个偏误,每个人产生的原因也可能不一样。偏误的来源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此不太容易分辨。

②从偏误分析的方法来看。偏误语料的收集往往不是在自然交际的状态下进行的,通过测试等手段获得的语料只能做静态分析,不能准确地反应学习者的习得过程。

3.从研究范围看:

①偏误分析只注意错误语料,不关注正确语料,这样也无法全面地了解学习者的习得状况。

②学习者对于较难的语言项目通常采用回避的策略,而偏误分析关注的额是偏误,因此对这一现象无法解决。

③偏误来源的分析过于公式化,分析缺乏针对性。

最后修改: 2020年03月2日 Monday 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