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5.互动假说与输出假说

互动假说

美国学者朗(Michael H.Long)提出的“互动假说”是对克拉申输入假说的拓展和延伸,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克拉申的可懂输入

克拉申认为只要对学习者进行足够量的可懂语言输入,就可以自动地获得第二语言。尽管这一假说对第二语言教学影响巨大,但也遭到了不少批评。

研究者普遍认为,可懂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有学者认为并非是可懂输入触发了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知识结构的变化,相反,只有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第二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差距才是学习的第一步。

总之,只从单向的可懂输入来确定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是不够的。

20世纪80年代,朗提出要想了解第二语言学习中语言输入的本质和作用,就必须要考察学习者在习得语言过程中围绕着语言表达意义而进行的询问、重复、核实等语言互动

朗对比了目的语学生之间的口语交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之间的口语练习后发现,二者的交际方式并无大的区别。为了解决交际中出现的困难,二者均采用了重复对方的话、核实话语的准确性来提高理解的准确性等交际策略。朗的互动假说主要有以下内容:

1.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学习者对语言的调整有助于其理解和语言输入。比如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理解了教师的课堂用语: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书。

学生:书?打开?

教师(一边做打开的动作,一边重复):对,打开书。

学生:啊,打开书。

3.互动性输入比单向输入更重要。

互动假说发展补充了克拉申可理解输入的观点,加深了人们对语言输入本质的理解,对第二语言教学更加具有启发性和可操作性。

输出假说

1985年,美国学者斯韦恩(Swain)在进行沉浸式语言教学的研究中又提出了输出假说。

斯韦恩认为,只有学习者获得了有意义地使用目的语的机会,即可理解性输出,才能提高目的语的语言使用能力。可理解性输出属于语言习得的过程,具有几个方面的作用:

1.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学习者被要求语言输出时,会对原有的语言资源进行有意义的练习,使得表达更加流畅。

2.使得学生更加注意目的语与母语的差异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对语言形式进行反思。

3.输出是一种检验语言结构和意义的手段,学生在使用一种新语言的时候,会通过输出来检验哪一种形式是正确的。

根据斯韦恩的输出假设,语言输入对于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是有限的,只有逼迫其进行语言输出才能真正促使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斯韦恩的观点也被一些语言实验证明是有道理的。

评价

互动假说与输出假说是针对输入假说的不足而提出来的,是对输入假说的补充和延伸。输入假说强调的是大量的可理解输入;互动假说强调学习者对输入资源的调整理解;输出假说则强调表达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对新语言的注意,同时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应该说,这三个假说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理解,但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互动假说和输出假说更加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性。

最后修改: 2020年02月24日 Monday 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