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1.年龄

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生理因素是年龄。大量文献研究了年龄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年幼的学习者是否比年龄大的学习者更有效地习得第二语言。许多家长相信学习外语越早越好。这种认识的依据就是从生物学角度研究的语言学习“关键期”理论。

“关键期”又称“临界期”,这一假设最初提出与母语习得有关。一些神经学家认为,人类有一个可以自然、容易地习得语言的时间段,错过这一阶段,就很难完成母语的习得。最有名的证据就是“狼孩”。

(印度狼孩卡玛)

真正提出“关键期”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列尼伯格(Eric Lenneberg)。他在《语言的生物学基础》中将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与大脑侧化联系起来。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在两个半球之间,以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相连。正常而言,大脑两个半球是分工合作的,语言区处在左半球。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的左右半球分工不但从婴儿一出生就存在,而且随着婴幼儿的成长逐渐完善,这一过程被称为大脑功能的侧化。

列尼伯格认为,人类自然习得语言的关键期是2岁开始到青春期结束。在这一阶段内,大脑功能的可塑性很强,证据就是如果左半球的言语中枢受到创伤,就会转换到右半球,语言功能不会丧失。但这种情况发生在青春期以后,大脑侧化完成,人就很难再恢复其语言能力。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为语言习得“关键期”提供了一种解释。

对于母语习得中存在关键期的问题,已为大多数学者所赞同。但是将“关键期”假说运用到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无论是支持派还是反对派都是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支持派主要通过对移民的研究得出结论,年龄越小的移民其第二语言的水平越接近甚至与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水平没有差别,如果超过12岁,其语音的标准程度显著降低,15岁以后,其语法使用的流利程度也明显降低。同时,他们还证明年龄较大的移民,他们最终达到的第二语言水平参差不齐,很难达到母语者的语言水平。

很多不支持“关键期”假说的学者,通过对成人进行短期强化某一种语言,得出的结论是,成人的发音是可以达到母语者水平的。也有学者对几个年龄段的二语学习者进行跟踪研究,发现经过一年的学习,12-15岁的实验对象对第二语言掌握得最好,而3-5岁的儿童则成绩最差。因此,他们认为,关键期理论不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否存在一个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学界还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我们认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很多,年龄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不管临界期是否存在,可以肯定的是儿童和少年的模仿能力、记忆力、表现力都优于成人,自然习得的能力也更加擅长;而成人在理解力、归纳总结能力、对规则的把握能力等方面又强于儿童。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时候要有“对象感”,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最后修改: 2020年02月24日 Monday 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