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6.动机

很多学者都认为动机在二语习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影响力仅次于语言学能。

动机

动机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国外很多学者都对它进行过定义,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总结来说:

动机是一种看得见的动力。

具有目标指向性、积极的态度、为达到目标而进行的持续性努力等内涵。

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范畴,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呈现出高低起伏的状态。

动机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起,学习动机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经历了从社会教育模式到个体动态性研究的过程。最早对动机进行研究的是加拿大学者加德纳(Robert Gardner)和兰伯特(Wallace Lambert)。早期的动机研究主要遵循加德纳的研究模式,从社会环境对动机的影响入手,后期人们更加关注个体学习者的动机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动态研究。

加德纳和兰伯特从社会教育模式入手把动机分为融合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

融合型动机工具性动机
学习者由于渴望融入目的语社团或群体而产生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 学习者为了实现一个具体的目标而进行的努力,比如为了找到工作等。
一般认为具有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学习有更多的热情和期待,因此对学习效果更加有利。 有学者认为具有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短期内的学习动力会更强,为了尽快达到目标,会有选择性的学习语言内容,提高效率,达到成功的目的。

继加德纳以后,不少学者都对动机做过研究,其中以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安(Ryan)的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和匈牙利学者唐耶(Dornyei)的三维框架理论影响最大。

德西(Deci)和瑞安(Ryan)的自我决定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认为动机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指个体因为对事物本身感兴趣,为了满足自身的愿望和需求而产生的动力。

外在动机是学习者受外部因素影响而产生的行为,比如奖励或惩罚等。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内在动机强可以取得长远的成功,因为自主意识强,动力持续存在,外在动机则可能会因为外界督促的消失而消失。

 

唐耶(Dornyei)的三维框架理论

匈牙利学者唐耶(Dornyei)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研究二语学习的三维框架理论,即动机应该从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情境层面来测量和研究。他借鉴了以前的研究,比如,

语言层面借鉴加德纳的动机研究理论,主要研究社会因素,即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实用等因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影响学习者的选择。

学习者层面主要研究学习者个体因素,比如,需求、自信、成就感、焦虑等因素对动机的影响。

学习情境层面则包括课堂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比如,课程、教师等因素对动机的影响。

二语教学启示

我们知道动机是一个可变的动态因素,外部社会环境、课堂授课环境以及学习者的个人情绪都会引起动机的变化。因此一名优秀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

更具有亲和力,充分表达出对学生的期待,

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保持对学生情绪的调动与控制,提供合适的成绩反馈与评价方式等。

这些措施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最后修改: 2020年05月25日 Monday 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