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Global searching is not enabled.
Skip to main content

2.教学法流派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1950年,清华大学招收了一批东欧交换生,翻开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第一页。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1950年 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探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变化都与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

第一个阶段:20世纪50至70年代初,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初创阶段。

1.这一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注重系统传授语言知识,同时又兼顾培养学生应用汉语的能力。

2.教学内容以词汇和语法为中心。

3.教学方法上最初通过翻译讲解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而后通过训练强化学生对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的掌握,并形成相对稳定的语言习惯。

60年代初针对以往对外汉语教学讲解太多、翻译太多的缺点,提出了“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的主要方法堂教学中实行精讲多练和采用归纳法。这些做法与苏联的自觉对比法有相似之处。

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当时的国际秩序,中国的汉语教学更多地是受到苏联的影响。注重语言知识的系统传授、以语法教学为核心、通过翻译讲解语言知识,这些做法与苏联的自觉对比法有相似之处。

20世纪60年代初,汉语教学界提出了“实践性原则”,以目的语来讲解目的语,用汉语直接讲授取代了翻译讲授,我们称这种方法为“相对直接法”。“其基本涵义是既不像国外的语法翻译法那样用学生的母语讲解语言知识,也不像国外的直接法那样绝对禁止使用学生的母语。”即主要用汉语讲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外语进行辅助。

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性原则”和“相对直接法”受到经验派注重口语训练、淡化母语等教学原则的影响。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这个阶段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主要受经验派和功能派教学法的影响。

1.全面认识“实践性原则”。70年代初期,对“实践性原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所谓实践性原则,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自觉的实践来掌握汉语,以培养他们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引进句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70年代中期引进了“句型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句型教学为主,将句型、语法、课文结合起来,实践证明,结合句型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效率。“句型教学法”源于经验派中的听说法,对“交际的能力”的重视也有交际法的影子。

3.确定以培养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将培养交际能力确定为对外汉语教学一个重要目标。要求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途径以及教学原则时,都要以有利于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形成所必需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出发点。这种由重语言结构到重交际功能的转变受到功能派教学法的影响。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1.从多学科角度反思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者们从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角度对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了全面反思。

2.引入和借鉴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鉴。

3.在汉语教学中强调语言知识不等于言语技能,而言语技能亦不等于交际技能。

语言知识≠言语技能,而言语技能≠交际技能

交际过程中的语言运用不仅有正确性,更有得体性;交际技能的获得要靠专门的言语训练与培养。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法虽然受到世界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影响,但是并不是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而是自足于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有选择性的参考国外同行的经验和做法。当前,在全球汉语热的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界更加自觉地关注第二语言教学法发展的新动向,吸纳第二语言教学法研究的新成果,不断优化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使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研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多元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