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2.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语言监控模式也被称作第二语言发展监控模式。语言监控模式包括五个中心假说:

“语言监控模式”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来的第二语言发展监控模式,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假设,对第二语言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习得与学习假说

20世纪70年代中期,克拉申系统地提出了学习和习得假说。

克拉申认为成人有两种截然不同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一种是习得,一种是学习,并对这两个概念做了严格区分。

1.习得是无意识的语言获得,是注意意义的自然交际的结果。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母语。

2.学习是有意识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师的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典型的例子是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3.习得的语言系统处于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学得的系统虽然在大脑左半球,但不在语言区。习得的语言知识和学习的语言知识是分别存储的,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运作机制。

克拉申强调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是习得并非学得”,学习的知识只是起到语言输出时的监控作用。二者之间是“无端口”衔接的。

“习得”和“学习”是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的核心概念,这一对立概念的提出,加深了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解。

但是针对这一概念,也存在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学习和习得的定义没有采用客观数据和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界定,而只是对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单纯的描述。

有学者质疑学习和习得的区分是否有必要,因为在语言学习时,学习和习得是同时进行的。

有学者不认同二者“无端口”的观点,认为习得的知识和学习的知识可以相互转换。

监控假说

监控假说与习得、学习假说密切相关。“监控”就是说话者对所表达的语言进行编辑的方式。我们知道,母语使用者在表达时可以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而使用第二语言表达时,往往会不自觉地留意自己的表达是否正确,这种“留意”或“注意”就是“监控”的过程。

克拉申认为,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发生在语言输出前也可能在其后。

监控发生作用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 时间充分
  • 了解语言规则
  • 注意语言形式

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言规则,并且在语言输出时注意力要集中在语言表达形式上。通常而言,口头表达时,由于时间比较紧迫,监控较少,书面表达过程中监控所起的作用就会比较大,学习者有足够的时间斟酌语法,推敲字句。

自然习得顺序假说

自然习得顺序假说是克拉申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克拉申赞同科德德内在大纲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律是有一定顺序的。

20世纪60年代,科德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大脑中存在一种控制其学习的普遍的、客观的习得规律,即“内在大纲”。强调只有教学大纲与学习者的“内在大纲”相吻合的情况下,教学才能有效。

克拉申通过实验得出二语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整体习得遵循着一套基本固定的习得顺序,这种顺序不受学习者的母语、年龄、文化背景的影响,称作自然顺序。

克拉申列出的英语语素习得“自然顺序”表:

克拉申的自然习得顺序假说是乔姆斯基的观点“人脑中的语言器官是学习语言的基础”的体现。按照克拉申的观点,这一顺序无关乎语法本身的难易程度,与语言教学中的教学大纲也没有关系。自然习得的顺序只有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因此,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

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用来回答“人们是如何习得语言的”这一关键问题。

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可理解语言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语言材料是可以理解的,克拉申的可理解输入关注的是输入信息的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

输入假说与“习得”相关。如果学习者理解了输入的信息,就会自然而然地习得了新的语言知识。在这里克拉申仍然强调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语言输入的目的就是要激活这个机制。

可理解输入指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语言水平的输入。克拉申用i+1来表示,“i”表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1”是目前要学习的内容,“i+1”是学习者将要发展达到的语言水平。

输入假说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 输入材料: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对意义的理解,而非对形式的理解。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材料必须稍微高于学习者已掌握的。

② 输入方式:不按照语法程序安排,按自然顺序接受。

③ 输入条件:能够引起学习者足够的兴趣且与生活息息相关。

④ 输入数量:量要足够,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有语言习得。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为第二语言习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结构主义倡导的先学句型,后去交际的观点相反。克拉申认为学习者应首先获得意义,然后从中学习语言结构。因此,输入的信息不能太难,这样会使学习者感到困难,失去学习的自信心,但也不能太接近学习者现有的水平,没有难度的学习会让学习者失去学习的动力。

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过滤指的是一种内在的、潜意识里的处理系统,它阻止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情感过滤假说也称为屏蔽效应假说。

克拉申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接受可理解语言输入是习得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输入的信息并不总是能被全部吸收。这些输入要经过情感过滤才能进入大脑。

情感过滤因素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自信心、焦虑感等。这些因素是早成学习者语言习得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语言材料进入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

克拉申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引起了人们对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的重视,对二语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总结

克拉申提出的语言监控模式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至今影响最广泛、解释最全面的理论模式。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争议。比如,

① 克拉申区分“习得”与“学习”的概念,提出了“习得”与“学习”的无接口说,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区分和验证;

② “i+1”模式中,学习者的现有水平“i”可预测,但“1”的难度和内容都无法确定,尤其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来说更是如此,因此,“i+1”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很难操作。

关于自然习得顺序仅考察学习者的语言表现,但有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任务会影响语言表现。因此,通过语言表现来解释习得顺序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质疑。

尽管如此,克拉申的理论假说无疑是综合性最强的语言习得模式,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案。他倡导的以语言监控模式为理论基础的自然法也成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影响广泛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