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6.信息加工模型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第二语言习得与认知加工理论的联系起来,从认知的角度去探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提出了一些基于认知科学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是将人类的大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成是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David W.Carroll)在其《语言心理学》中提出了信息加工模型,他认为人类对信息的处理就是一个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当信息通过外界环境的刺激进入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就假定被存储在一个感觉储存器中。这是一种原始的、未被任何分析的瞬时记忆,是信息加工的第一步。

信息会进入临时存储器——工作记忆中,工作记忆也被称为“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会被进行语义编码,一部分会被丢失(遗忘),一部分会被送至永久记忆中。工作记忆的存量是比较小的,大约只能存储7+2个信息单元。永久记忆是我们对知识的存储器,只有那些经过特殊“注意”的信息才会保留在永久记忆当中。

信息处理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

首先将信息处理理论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是美国学者麦克劳林(McLaughlin),他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控制加工、自动加工和重新建构的过程。

控制加工。指学习者刚接触到语言知识时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会缓慢地激活记忆中的信息节点,其处理信息的容量有限,需受学习者有意识的控制,运用较多的“注意”来处理信息。这里的“注意”是指人们心理接受信息的过程,有集中注意和分散注意之分。

① 集中注意。指学习者对多个刺激输入只能做出一个反应的情况。

② 分散注意。指学习者可以注意多个刺激输入。

不同的学习者其注意的能力是不同的。自动加工是不需要有意识注意加工信息的阶段,随着对输入信息的不断练习和接触,学习者逐渐由控制加工转变为自动加工,并将信息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在这里麦克劳林强调了练习的重要性。

第二语言习得信息加工模型有两个基本原则:

信息加工的限制性。指人的心理是一个有限的处理器,需要“注意”的参与,同时受个人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

信息重构的必要性。重构是对已存储的内部知识的一种调整。只有重构发生,学习者的语言(中介语)才会发生质的变化。

提示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信息加工模型,控制加工和自动加工既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既可以处理通过学习者有意识学习的显性知识,也可以处理通过交际中无意识获得的隐性知识。比如,成人的第二语言学习中控制加工常常是有意识的,而儿童的语言习得常是无意识的。因此,儿童的第二语言教学应该在有意义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而成人的第二语言教学不仅要有有意义的交际性练习,还要提供抽象的语言规则的教学。同时,由于不同的学习者其注意的能力不同,也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个人学习风格来设计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