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Global searching is not enabled.
Skip to main content

4.文化适应假说

文化适应假说或称“文化适应模式”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理论模式。这里“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在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融合程度。

文化适应假说的核心观点:第二语言习得也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任何二语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上都会经历与目的语群体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的文化适应程度会制约他的目的语习得水平。

文化适应假说是美国学者舒曼(Jone.H.Schuman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通过对一位说西班牙语的波多黎各移民的研究发现,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社会和心理因素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缓慢的主要原因。舒曼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假设,并试图去论证学习者越适应目的语社团的文化,第二语言习得效果就越好,反之亦然。

舒曼用“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来定义文化适应。社会距离指二语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关系。舒曼从八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社会距离 社会支配模式 学习者群体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强于或弱于目的语群体,都不利于第二语言习得,只有当二者处于平等地位时才最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
融入策略 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越希望融入目的语社会,乐于接受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就越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
封闭程度 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在社会资源方面的共享程度。他们共享性高,社会距离小有益于二语习得。
凝聚程度 凝聚程度和群体大小关联度比较高,舒曼认为,二语学习者的群体规模越小,他们之间的亲密程度越低,越容易与目的语群体发生联系,因此就越有利于二语习得。
群体大小
文化相似性 学习者的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相似程度,二者相似度越高,越容易融合,就越有利于二语习得。
态度 学习者群体与目的语群体彼此间所持有的态度,双方所持态度是积极正向的,就越有利于目的语的习得。
预定的居住时间 打算长期居住在目的语国家的学习者更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心理距离”则关注的是个人心理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包括四个方面:

语言冲击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都会受到来自语言和文化的冲击,会出现文化休克现象,这种现象持续的时间越短,程度越低,越有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
文化冲击
学习动机 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和动力。
自我渗透性 又称“语言疆界渗透性”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会出现语言僵化现象,自我渗透性越强越容易有一个开放的态度,对二语习得越有益。

文化适应假说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它将文化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缩短与目的语群体的社会和心理距离的确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但是文化适应与语言习得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很多学者对此也持有不同的看法。另外,在研究方法上,比如对文化适应度的测量、习得水平的测量以及文化适应的动态性与语言习得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Last modified: Friday, 28 February 2020, 10:59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