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Global searching is not enabled.
Skip to main content

3.语法教学

语法是指语言中的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组合法则。

与世界上大部分的语言不同,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它以意驭形,没有明显的形态标记和形态变化,其组合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完成。

汉语语法的独特性也使得汉语的语法教学不同于形式语言,要求语义和形式的匹配与统一。

应该注意的是:汉语教学中的语法体系,不同于理论语法的研究系统。

理论语法

研究的是一个语法形式“在语句结构里的地位:是哪种语法单位?是句子或短语里的哪种成分?跟它前后的别的成分是什么关系,等等”。

教学语法:

研究一个语法形式“出现的条件:什么情况下能用或非用不可?什么情况下不能用?必得用在某一别的成分之前或之后?等等”(吕叔湘)。

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学法,比如翻译法、听说法、认知法都强调语法教学的重要性。但随着功能意念研究的开展、交际教学法的兴起,在强调应用的同时放松了对语言准确性的要求,一度忽视了语法规则,把语法教学和交际应用对立起来。(刘珣,2000)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来看,语法教学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在后来形成的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中,语法教学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对于汉语语法教学的地位、方法,人们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语法教学应该走“语法词汇化”的路子(吴勇毅,2000);应该建立以虚词为核心的词汇—语法教学模式(李晓琪,2004);冯胜利、施春宏(2015)则提出了结构、功能、语境相统一的三一语法教学模式等等。

汉语语法的特点

1.汉语缺乏形态标记和形态变化

印欧语言属于屈折语,多数名词有性、数、格的变化,动词有人称、时、态的变化。句法的指向性很明确。以英语为例,名词有单数和复述的变化,汉语没有。

one book  (一本书)

two books (两本书)

动词有不同的时体形式,比如,第三人称动词要加“s”,表示将来要加助动词“will”等等。

She goes to school on foot everyday. 她每天走着去上学。

She will go to school by bike tomorrow. 她明天骑车去上学。

汉语则没有形、数的变化,需要使用虚词和语序来表达语法意义和句法关系。没有形式的变化,减少了记忆的负担,但大量虚词的使用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2.虚词担当了句法的重任

在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实词虚化,变成了虚词,失去了本身实在的意义只在句中具有语法意义。这也被称作“语法化”。

虚词语法化

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由动词虚化来的介词,可以表示空间、时间、对象、缘由、依据等等。如:

表示空间与空间的“在、从、自、打、于”等;

表示对象的“对、对于、关于、至于”等;

表示依据的“按、按照、依据、凭”等;

表示缘由的“由于、为了”等。

介词与它后面名词或代词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充当句子成分。

3.汉语词类和句法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

在印欧语系中,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对应的关系比较简单,一般是名词做主语和宾语,动词做谓语,形容词做定语和表语,副词做状语。由于汉语词汇构成方式的特殊性,词类与句法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词汇与句法对应关系示例

汉语中的形容词,不仅可以做谓语、定语还可以做补语、状语和主语。如:

这件衣服长,那件衣服短。(谓语)

她是个漂亮的姑娘。(定语)

衣服晾干了。(补语)

小王经常早来晚走。(状语)

勤劳是一种美德。(主语)

4.汉语有丰富的补语系统

补语是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做补充说明的谓词性成分。

汉语中的补语

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情态补语、程度补语、可能补语、数量补语等。

其他语言中很少有类似汉语补语的语言现象,汉语中包含补语的句子,其他语言会用其他的方式如分成两个句子来表达。比如,

他累得一句话也不想说。

在韩国语中就会说:

他因为太累了,所以一句话也不想说。

因此,补语是外国人比较难掌握的一个语法点。

汉语语法教学的原则

1.化整为零,复式渐进原则

对于比较复杂的语法内容和语法难点应该将其分散开来,化整为零,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和学生的习得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复式渐进”就是指语法难度循环性上升、重复性逐层渐深的教学处理方法。

一个语法项目往往有很多限定条件和语法规则,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将语法规则一股脑地倒给学生。而是应该将这些限定条件分成几个教学小阶,将那些抽象而又繁复的语法规则或内容化作简明的、易懂的、感性的、条理的、图示的方法具体呈现。让每个小阶段都是在前一小阶的基础上攀升一定难度,最后实现一定整合。

2.针对性原则

语法教学中的针对原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针对不同语言的差异。不同语言表现出来的差异往往体现了不同民族观察、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特定的思维会自然而然地从其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中反映出来。比如,在蒙古语中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的句式表达是一样的,只是在句中再加入表示结果义和可能义的其他词语。可见语言不同,学习者对目的语语法的理解认知和产生偏误的类型也会有所不同。

针对学生不同水平层次。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关涉到他对语法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接受水平。一个语法项目用什么样的方法传授、讲解到什么程度都应针对教学对象而定。

针对不同的语法要点。对一些语法项目要根据学习者水平层次进行阶段性处理, 各阶段体现不同的教学要点,针对不同不同的教学阶段讲授方法,训练模式都会做出相应的变化。

3.注意类比的教学原则

类比原则是指教学中将相关语法项目———词类 、结构 、句型、功能、关系等进行对比和比较,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汉语内相近现象的对比、汉语与母语对应形式的对比、汉语学习中正误形式的比较(卢福波,2008)。

汉语内相近现象的对比。比如“正/正在”和“着”,二者的意义和用法有交叉,又有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进行对比。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对比分析就特别强调不同语言间的对比,科德还提出了对比分析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汉语与母语对应形式的对比。比如,将汉语的存现句与英语的“there be”句型进行对比,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汉语学习中正误形式的比较。有经验的汉语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会预测学习者的偏误以及采取怎样的教学操练方式可以避免发生类似问题等。

4.交际性原则

交际性原则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总原则,在语法教学中更应该贯彻此项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精化对语法规则的讲解,将对语法结构的理解设定在一定的语境中,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给出的语境中练习、理解、记忆。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互动点拨式的教学方法,启动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进行符合认知理据的能动的创造性运用。

汉语语法的教学方法

1.归纳法

归纳法又称归纳推理,是指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方法。

汉语教学中的归纳法,是指先由教师给出例句,在讲解例句的过程中,总结出语法项目的形式、意义和用法的一种教学方法。

对于一些直观性强、不太难的语法项目使用归纳法有很大的优越性。这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比如,

讲解语气助词“了”。教师可以先给出一组例句:

天热了。

他瘦了。

春天到了,花开了,树绿了。

然后启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了”表示“变化”的意义,进而再说明,语气助词“了”的限定条件,并进行练习。

2.演绎法

汉语教学中的演绎法,先讲清楚语法规则,再举例说明。让学生在语法规则的指导下进行语言训练。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成年人的汉语学习。

总结

无论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在具体的语言项目教学中往往是二者结合使用。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使用归纳还是用演绎。

在教学手段上要采取点拨式教学,将语法形式的限定条件通过例句一点一点地展示给学生。

许多学者提倡语法教学走“词汇化”的路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用于词汇教学的方法,比如、图示、对比、翻译、以旧带新、公式等均适用于语法的教学。

Last modified: Thursday, 28 May 2020, 10:55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