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Global searching is not enabled.
Skip to main content

2.教学实施能力(1)

教学实施能力

也称为教学实践能力,包括讲解、提问、答疑、练习、纠错、组织活动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同时为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还要将维持课堂秩序的教学行为贯穿整个教学之中,带动整个课堂教学收放有度。

国际汉语教师最重要、最核心的能力

具体来说,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包括:

汉语讲解能力

汉语教师的讲解力是国际汉语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能力。国际汉语教学是用目的语讲解目的语,汉语教师应该能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清楚地解说汉语词汇的语义、用法,汉语的结构、汉语的表达规律以及汉语的语用条件等。

面对语言能力比较低的学生,如何让学生明白就体现了一名汉语教师的讲解力。新手教师与资深教师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讲解力的差距。

影响教师讲解力的因素

影响教师讲解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

◇ 对语言知识理解的是否深入

◇ 对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灵活

◇ 对教学内容安排得是否合理等

汉语教师的讲解力:语法讲解

在语法教学中,为了讲清语法规则通常的做法是:

◇ 把语法规则细化成一个一个语法点

◇ 再把语法点归纳为一个一个句型

◇ 使用句型教语法,通过句型导入、句型演绎与归纳、近似句型对比、句型练习等教学环节,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实现汉语句子的正确输出。

汉语教师的讲解力

能恰当地解释学习者遇到的困惑。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会提出与其他语言现象的比较。学生的问题常常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准备到的知识,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对汉语有深刻的理解,并能用学生理解的方式答疑解惑。

恰当地纠错。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往往有错,这就需要汉语教师进行纠错。有经验的汉语教师常能预测学生的偏误,并能进行纠错和分析。

汉语教师的语言能力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师的语言既是学习者的学习的对象,又是教学的工具,因此,对汉语教师语言能力的要求就有其特殊性。

1.示范性

由于汉语教师教授的是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学生目的语输入的来源,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学习和模仿的意义,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标准、规范,具有示范性。

汉语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语言,采用不同难度的词汇或句式,但必须保证语音清晰、意义明确,不出现病句、错句,避免对学生造成误导。

2.可理解性

教师“不讲学生听不懂的话,但又要使学生从教师的课堂用语中学到新东西”。(吕必松先生,1989) 即国际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语言应符合可理解性输入原则。这里的“可理解性”既指教师语言要符合“i+1”原则。

3.简练性

在国际汉语教学的课堂上,为保证学生的语言输出,教师必须“精讲多练”,因此教学语言在形式上必须精简,争取用最简单的话语实现讲解的目的。

4.复现性

汉语学习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复现符合学习规律。

教学要求

了解学生的汉语水平,并吃透教材。

在使用教学语言时,有意识地注意对已学过的词汇、语言点进行复现,促使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以旧带新,帮助学生像滚雪球一样完成对汉语知识的积累。

5.发展性

汉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动态发展,不断增加语言的难度和复杂性。只有教师语言保持发展性,学生才能不断地从教师话语中感受到新的刺激,获得新的输入,习得更地道的汉语。

Last modified: Thursday, 5 March 2020, 10:32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