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报名
报名咨询
Global searching is not enabled.
Skip to main content

2.掌握文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汉语国际教学中的中华文化教学是典型的跨文化教学,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应当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活动展开、教学成果验收等环节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传统的文化教学常常是以教师的单方面讲述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我们现在文化教学的目标,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这一目标的实现不能只依靠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必须要转换思想,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文化感知、文化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从单一的讲述者,转变为引导者、启发者、协助者

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及适应性

学习者学习中华文化,目的不仅仅在于更为深刻地了解中国,还在于能够将所学的文化知识运用到交际中去,提高交际成功率。

文化知识点的选择

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选择与学生日常交际有关的文化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不仅要选择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更应该加强对当代中国的介绍,避免学生由于对中国当代文化了解过少,而在交际过程中发生文化脱节,影响交际效果。

文化教学提示

要有阶段性意识,注意文化点的讲解要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在学生汉语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文化教学是服务于语言教学的。不能一味强调文化输入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学习动机的学生,教师应当更加具有侧重地选择文化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文化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能够尽快地将所学文化知识运用到交际当中。

坚持“认知”与“体验”相结合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文化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文化感知与文化学习的主体。传统的文化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或阅读加讨论的教学模式,这种以认知为本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但对于学生对该文化的感悟与理解不能发挥太大的作用。

认知和体验相结合

有效而成功的文化教学需要融合认知和体验两种模式。

显性的物态文化,比如食品、音乐、游戏以及风俗、服饰等可以通过体验的方式让学生领略。

隐性的文化,如观念、价值及思维方式,可以通过故事、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通过体悟的方式领会。

教学中要平衡“挑战”与“支持”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托尼·本尼特,1993)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应该在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之间达到挑战性与支持性的平衡。如果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都太有挑战性,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学无所获。而如果内容和过程都太简单,学生便会产生无聊的感觉。

因此,如果内容复杂而抽象,学习过程和方法就应该相对简单,如果内容相对浅显易懂,学习过程或方法就需要具有挑战性,只有达到挑战与支持的平衡才能使学生有兴趣深入,学到知识并发展技能。

文化教学启示

在展开中华文化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和方法。

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主观文化的内容比较抽象,学习的过程或教学方法就应该相对简单,比如可以通过谚语、格言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观。

非语言交际行为和社会交往习俗的内容比较具体易懂,那么就应该设计比较复杂且较有挑战性的活动,比如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的方法来学习。

注重教学效果原则

文化学习中,如果学生仅有体验和参与,而没有思考和概括,会流于肤浅,无法对中华文化形成系统性认识。文化教学是国际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汉语完成跨文化交际,所以文化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应当是对教学成果进行验收。

文化教学效果验收

通过小组讨论、口头或书面报告、辩论等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在文化学习中的收获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真正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

Last modified: Thursday, 27 February 2020, 7:24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