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个人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人际吸引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人际交往中。什么因素导致个体对他人的喜欢呢?怎样才能让自己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喜欢?这些都是学者们所关心的问题。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1.互惠原则

人们为什么喜欢一些人而不喜欢另外一些人呢?一个最普遍的答案是:人们喜欢那些喜欢他们的人。大量研究表明人类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和相互支持,就像中国人常说的“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这种人际交往中的相互性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当一个人对另一个表示友好热情时,如果对方也给予相应的回馈,那么他们之间就有可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认为双方都有吸引力。相反,如果一方以冷漠、回避的方式对待另一方,这种消极性回馈就会影响到两人之间的继续交往,从而导致关系的破裂。

心理学实验

阿伦森(E. Aronson)和兰迪(D. Landy)通过实验对上述观点进行了验证,他们让自己的助手扮成被试与真被试进行一系列简单交往。每次交往后,故意让真被试“碰巧”听到实验助手与实验主试的谈话,谈话内容涉及实验助手对真被试进行评价。一种情况下,实验助手说自己喜欢真被试;而在另一组里,实验助手正在挑对方的毛病。实验结束后,实验者让真被试选择下一阶段实验的合作者,结果受到夸赞和喜欢的被试都倾向于选择原来的伙伴;而受到抱怨和拒绝的被试则倾向于拒绝选择原来的搭档。

2.得失原则

喜欢的相互性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交往中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有所改变时,更容易影响我们对那个人的喜欢与否。

心理学实验

阿伦森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了人际吸引的得失原则。

实验中,研究者巧妙地让被试可以很自然地被合作伙伴反复评价,同时让被试每次都可以听到这些评价。评价的情形有4种:第一种是肯定,被试始终得到好的评价;第二种是否定,评价始终是否定的;第三种是提高,前几次评价是否定的,后几次则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并最终达到第一种情况的肯定水平;第四种是降低,前几次评价是肯定的,后几次则从肯定水平逐渐下降,最后降到第二种情况的否定水平上。实验最后让被试评价自己喜欢合作伙伴的程度。结果表明,人们对于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变化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这一结果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上,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仅取决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而且还取决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我们最喜欢的是那些对我们的喜欢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减少的人。后来的相关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并把这一现象称为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或得失原则。阿伦森等人的研究发现被幽默地称作“对婚姻不忠的定律”,意指从陌生人处所获得的赞许往往比配偶的赞许更有吸引力。因为配偶对自己的喜欢水平随着生活中出现的批评与冲突似乎在降低,而陌生人由淡漠突然转向赞许,会提升人们对其好感度。在友谊的破裂与婚姻的解体过程中,得失原则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阿伦森等人认为:当一个人在遭到否定评价的情况下,会产生焦虑和自我怀疑,从而使人们更需要被他人所肯定。此时所获得的肯定性评价比通常的赞扬更有意义。弗里德曼则解释道:人们在归因判断上,会认为一直给予自己肯定评价的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评价别人,因此缺乏对人的区分或诚意,这种肯定性评价的意义不大。而对于那些原来持批评态度,但后来变得肯定自己的人,人们更倾向相信他们,因而更高估计了来自他们的肯定评价的价值,并回报以更高水平的喜欢。金盛华与章志光等人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对此做出解释:新出现的自我支持力量,再小也意味着自我价值的上升,是“得”。相反,对于向来就否定自己的力量,人们在自我价值概念中已将其置于一个特定的位置并适应它的存在,不用时刻对其设定心理上的防卫。而原来肯定我们的人转向否定我们,意味着我们正在丧失既有的自我价值的支持力量。因此,必定会激发起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使我们对其产生强烈否定和拒绝的态度。

3.联结原则

人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有一项研究支持了这种观点:通过以女大学生为被试,首先测定她们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音乐,然后请她们评定陌生男性的照片,在评定过程中播放着背景音乐。结果发现,当以她们喜欢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时,照片中的人物往往被评定为吸引人的;当用她们不喜欢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时,照片中的人往往被评定为不吸引人;而在没有音乐背景时,吸引力的评分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在上述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研究者对影响人际吸引的特定因素进行了探讨。

1.熟悉性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可见,熟悉对人际吸引会产生巨大影响,事实上,仅仅只是经常看到某人,就能增强我们对他的喜欢,这就是曝光效应,又称单纯接触效应。

心理学实验

查荣克等用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在一个研究中,查荣克向大学生被试展示了一些人像照片,有的图片被呈现了25次,有的只被呈现了一两次。然后,让被试指出他们对照片中的人物可能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被试看到照片次数越多,他们越喜欢这张照片和照上的人。这一结果在经常见到同一个人的时候也会出现。莫兰德和比奇招募了4名女性作为实验研究协助者,先测的结果表明她们具有相等的吸引力。研究者让每个女性以学生身份去上社会心理学的课,她们不会与教授或其他学生交谈,只是走进教室安静地坐在第一排,让所有人都能看见她。每个女助手的出勤不同,在整个学期中分别上了1次、5次、10次和15次课。学期末,研究者向班上学生播放这些女助手的幻灯片,让他们对这些女性的吸引力做出评分。结果发现,曝光对喜欢程度有显著影响,被看到次数越多的女性越受大家喜欢。

当然,曝光效应也是有限制的。如果一开始一个人对他人的态度是喜欢或至少是中性时,接触对增进人际吸引有效果;但如果一开始对对方的印象是负面的话,就未必如此了。

心理学实验

波尔曼等人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给被试看三种不同类型的照片,一种是正面人物,如科学家、牧师;一种是中性人物,如穿运动T恤的人;还有一类是负面人物,如公安部门抓捕的犯人。研究者考察照片呈现次数与被试喜欢照片人物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另外,如果两个人在兴趣、需要或人格等方面有强烈的冲突时,彼此避不见面、减少接触就能把这种冲突最小化。但是如果增加彼此之间的接触,冲突就会激化。可见,增进喜欢需要有一个最佳水平的曝光频率,这依赖于个体和情境差异。高于或低于这个曝光频率都会影响人际吸引的建立。

2.接近性

生活的时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密切来往(互联网例外),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实验

费丝汀格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已婚学生进行过关于接近效应的经典研究。他们所在的住宅区有17栋独立的两层小楼,每栋楼有10个单元,每个单元样式几乎相同。居民不能决定住在哪里,哪有空的公寓就被分配在哪里。一开始进来时,这些随机安排的住户彼此并不熟悉。一段时间后,研究者的调查结果表明,他们与住在附近的人交往更多,更容易成为朋友。在同一层楼上,被提到愿意与住户进行交往的人中,隔壁住户占了4I%:隔一个门的邻居占了21%;而在走廊尽头的住户,只有10%被提到。此外,住在同一层的住户与住在不同楼层的住户相比更容易成为朋友,虽然他们之间实际的物理距离是相等的。这可能是因为上下楼比起在同一走廊上行走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所以,住在不同层的住户比起在同层居住的邻居心理距离会更远些。研究者称此为功能性距离,指的是人们与他人交往的可能性既由实际距离决定,又由房屋单元的设计决定。如住在楼梯和邮简附近的夫妇有更多机会遇见较多楼上的住户。人们住的越近,不管这种近是物理距离还是功能距离,人们越容易成为朋友。

想一想

如何解释接近效应呢?

第一,接近性增加了熟悉程度。相邻的人接触机会比较多,熟悉程度越来越高,喜欢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第二,接近性也与相似性有关,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人,在生活方式上往往一样。另外,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一起居住,地理位置的接近反过来又增强了人们的相似性。第三,从社会交换理论出发,人们能从居住接近的人身上以相对较少的代价获得社会性报酬。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和邻居聊天来维持人际关系,在需要帮助时,从邻居那里能更方便地得到帮助。而那些居住距离远的人,要建立和维持包括友谊在内的关系,付出的代价要高得多,需要时间、金钱和计划。因此人们倾向于和居住在周围的人发展和维持友谊。第四种解释建立在认知失调理论基础之上。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努力维持态度间的和谐一致,以平衡、无冲突的方式组织他们的喜欢和不喜欢。如果和我们住在一起或一起工作的人是我们不喜欢的,会引起我们的焦虑,因而我们在和必须与之交往的人相处时,就会有去喜欢他的认知压力。认知一致的压力使我们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我们的邻居、室友或其他和我们接近的人,进而喜欢他们。

3.相似性

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4.互补性

当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互补时,彼此的喜欢也会增加。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以下三种互补关系会增加吸引和喜欢: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的互补、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都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

5.外貌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交往的初期,好的外貌容易给人一种良好的第一印象,人们往往会以貌取人,外貌美能产生光环效应,即人们倾向于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的优秀品质,虽然实质未必如此。

6.才能

才能一般会增加个体的吸引力。但如果这种才能对别人构成社会比较的压力,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失败,那么才能不会对吸引力有帮助。研究表明,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会增加他们的吸引力。

7.人格品质

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它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同真诚有关;最不受喜欢的几个品质包括说谎、假装、不老实等,也都与真诚有关。

最后修改: 2020年02月20日 Thursday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