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常见异常心理及其治疗

常见神经症及其治疗

1.焦虑障碍

焦虑是一种以显著的负性情绪,紧张的躯体反应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为特点的情绪状态。焦虑在个体身上可能表现为一种主观上的不舒适感、一系列如忧心忡忡,担忧和烦躁不安的行为反应,也可能是某种源自大脑的生理反应,一种反射性的心率上升和肌肉紧张。焦虑令人感到痛苦,甚至疲劳不开,但适度的焦虑对人们是有好处的。适度的焦虑可以促进人的进步和成长,也可以保护人们在威胁中少受伤害。焦虑可以激发甚至提高智力、体力、活动上的绩效。适度的焦虑起着行为动机的作用,被比作“智力的影子”,其与人们做精细的计划、担心事情会出错的恼人情绪以及由此产生的防范于未然的准备有关。焦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情绪体验。

然而,过度的焦虑体验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人际沟通、学习和工作,如果个体持久的体验到过度的紧张、害怕和担忧,超过六个月以上,总是高度警觉,并存在一些回避行为,那么个体可能罹患了某种焦虑障碍。焦虑障碍主要包括分离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特定恐惧症社交 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场所恐惧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物质和药物所导致的焦虑障碍、其他躯体疾病所导致的焦虑障碍、特定的焦虑障碍等等。在各种焦虑障碍中,个体都会体验到害怕和担心,但在不同的焦虑障碍对应的情境中,个体对这些情境的解释及回避行为都是不同的。在焦虑障碍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要少,男女比例大约为1:2。

针对焦虑障碍的治疗,目前较为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是系统脱敏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

对于惊恐障碍,治疗者要帮助个体建立暴露等级,逐级脱敏。治疗者要主动诱发患者的躯体反应,如采用快速呼吸、原地转圈、快速深蹲起、左右摇头等措施,让患者体验到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口干、头晕、胸闷等躯体症状,从而检验患者灾难化的担心是否会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躯体感觉诱发治疗之前,要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可以进行这些治疗的。治疗者还会对患者进行认知重建,教会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和正念练习,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对应生活中的应激事件。

对于社交焦虑障碍的患者,治疗者会采用认知重建行为实验,角色扮演,暴露练习应对尴尬,社交情景,学习社交技能等等方法来治疗患者的社交焦虑症状。根据患者特点,治疗者可能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团体治疗或人际关系疗法。

对于广泛性焦虑障碍,治疗者会采用多种认知干预的方法,帮助患者处理担忧,教会患者区分自己的想法,帮助患者辨别哪些担心是必要的,哪些担心是过度的。治疗者还会教会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和正念练习,以降低患者的焦虑水平。由于患者总是处于焦虑担忧之中,所以治疗者会要求患者监测自己的焦虑内容,以寻找患者担忧的主题和具体特点。

2.强迫障碍

强迫障碍以反复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强迫思维表现为反复持久地体验到非自愿的闯入性思维,如某种想法、冲动或意向。强迫行为则表现为反复的外在行为,如检查、洗手、排序,以及内心活动,如祈祷、计数、默默地重复字词和仪式性动作。强迫障碍的异质性很高,不同的个体表现出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强迫障碍的症状类型却具有一定的共性,主要包括清洗、检查、要求对称、计数等等。

强迫障碍包括躯体变形障碍、囤积障碍、抓痕障碍和拔毛障碍。躯体变形障碍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十分关注自己的外貌,认为自己的躯体、外貌存在缺陷和瑕疵,并因此产生反复的外在行为,如不断地照镜子、过度修饰,以及内心活动,如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外貌。囤积障碍的个体则表现出难以丢弃和放弃物品,无论该物品是否具有实际价值。囤积障碍与正常的收藏行为不同,它会导致大量的物品聚集,使得居住环境变得拥挤混乱不堪。抓痕障碍的特点是反复挠抓皮肤导致皮肤损害,以及反复试图减少或停止挠抓皮肤。拔毛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拔掉自己的毛发导致毛发减少,以及反复试图减少或停止拔掉自己的毛发。

强迫障碍的心理治疗早期主要采用行为技术,常常会将暴露与反应预防和模仿相结合,如暴露冲击疗法。

应用举例

例如,一位患者认为自己可能被细菌感染了,每天大约会花四个小时来洗手,在治疗这位患者时,首先让她观察治疗者弄脏自己,然后治疗者鼓励她触摸脏东西和灰尘,并要求她忍住不去洗手,经过12次反复后,患者对脏的想法消除了,仪式化的洗手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再出现。虽然行为干预对于治疗强迫障碍疗效显著,但是有时行为干预对部分强迫障碍患者并不起作用,在进行暴露与反应预防练习时,患者需要忍受强烈的焦虑,因此有些个体不愿进行暴露冲击。目前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强迫障碍的首选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整合了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以暴露与反应预防为主,同时辅以认知技术来对个体的认知进行重建。

3.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有助于提高个体的适应水平,然而超过个体耐受能力的过分强烈的刺激,则可能对个体造成严重损害,破坏个体的稳定引起心理和身体功能的障碍,个体如果一直无法有效应对压力和创伤的事件,或无法从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中走出来,就有可能发展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类在接触极为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后,出现反复重新体验创伤事件,并伴有 以觉醒增高和回避与创伤相关刺激为特征的心理障碍。会引起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创伤事件,包括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争、人身侵害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四种症状

第一是闯入性记忆创伤。以闯入脑海的念头、闪回和噩梦的形式出现

第二,回避。个体活动和行为的目的是避免一切可能唤醒精神创伤的事件。

第三,心境和认知的改变。包括无法回忆起事件重要方面的内容,持续的消极认知,因为事件责备自己或他人。

第四,高警觉。总是感到唤醒过度,可能表现为易怒、容易受惊吓和过度警觉、失眠、难以集中注意力。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治疗为暴露治疗,暴露治疗是一个消退和习惯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断地暴露在令人恐惧的刺激中,这是有记载以来最成功的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

在暴露疗法中,治疗者要求患者在想象中重新体验创伤,并努力克服自己在这种情况下的逃离倾向,与此同时,患者要富有感情地向治疗者大声描述这一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重复,这种重新体验会被录音。患者要把它当成家庭作业。经常在家里重演。起初暴露可能会加剧个体的悲伤,对于先前可以避开的痛苦影像,个体现在却要有意的去进行回忆,为了减轻个体的痛苦并防止治疗中断,可以使用逐步暴露法。暴露疗法也可以由各种认知行为技术进行加强,包括放松训练和认知重构。

4.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量质和定时异常,或者是在睡眠中和睡眠-觉醒转换时发生异常的行为和生理事件。在中国有45.5%的面人存在睡眠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失眠障碍。判定一个人是否存在睡眠问题的一个方法是观察个体在白天的情况和在清醒的状态下的行为。如一个人虽然在昨晚花了90分钟才入睡,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受到干扰,并在白天感到休息充分、精神十足,这就说明其没有睡眠问题,另一个人也花了90分钟入睡,但是第二天却感到疲惫不堪,那么他就有可能存在睡眠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主观的判断。这一判断部分依赖于个体如何认识和看待这种情况,并如何对此作出反应。

学一学

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1.主诉对睡眠数量和质量的不满,伴有下列一个或更多相关症状。

(1)入睡困难。儿童可能表现为在没有照料者的干预下入睡困难。

(2)维持睡眠困难。特征表现为频繁的觉醒和醒后再入睡困难,儿童可能表现为在没有照料者的干预下再入睡困难。

(3)早醒且不能再入睡。

2.睡眠紊乱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和导致社交、职业、教育、学业行为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

3.每周至少出现三晚睡眠困难。

4.至少三个月存在睡眠困难。

5.尽管有充足的睡眠机会仍出现睡眠困难。

6.失眠不能更好的用另一种睡眠障碍来解释,也不仅仅出现在另一种睡眠障碍的病程中。

7.失眠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如滥用药物、毒品、酒精等。

8.共存的精神障碍和躯体状况,不能充分解释失眠的主诉。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障碍、嗜睡障碍、发作性睡病、与呼吸有关的睡眠障碍,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非快速眼动睡眠唤醒障碍,梦靥障碍、物质和药物所导致的睡眠障碍等。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一般可以采用 放松训练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治疗来改变患者对睡眠环境的反应。也可以采用认知治疗来解决一些患者应对工作人际关系和其他情境的焦虑而导致的夜不能寐和午夜惊醒。

放松训练一般采用生物反馈疗法、睡眠呼吸运动训练、肌肉放松训练等减轻患者的紧张和焦虑。

刺激控制疗法的主要目的是打断入睡困难与睡眠环境和卧室环境之间的条件联系。具体方法是要求患者除了睡觉以外不要卧床,只能在规定的睡觉时间出现睡意时才能上床,如果上床20分钟后不能入睡,则必须起来离开卧室,在卧室外进行一些一般性的活动,直到出现睡意后再回到床上。这个程序反复进行,直到患者上床后能很快入睡。

睡眠限制疗法即限制患者的卧床时间,要求患者每天早上定时起来,不管前夜睡得如何和睡眠时间有多少,白天不允许打盹或午睡。

心境障碍及其治疗

心境障碍也称为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是个体在情绪、认知、躯体和动机方面发生改变的一组精神障碍。抑郁障碍和双向障碍的发生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关,随着社会发展加快,人们面对压力增加,心境障碍逐渐成为困扰现代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甚至带来自杀风险,对患者本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应用举例

一段心境障碍患者的自白

我宅在家里,饮食不规律,昼夜颠倒,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情绪低落,自我贬损。我对很多事失去兴趣,喜欢泡在网上,很少和朋友联络。我习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对生活我找不到意义,也看不清未来。我宁可睡在垃圾上起身打扫房间,我说需要帮助,但不论别人的劝慰多么苦口婆心,似乎都不能撼动我分毫,我表面上安静的听着,却显然根本没打算听从任何建议,对于那些关切和指责我常常保持沉默,如果能够推心置腹,我会说我已经不堪重负了,对这种状态我真的无能为力。也许只有某种强大的外力才能指引我逃离困境,为什么?为什么我自己不能振作一点?而要放任情绪控制我的生活?我很想振作起来,你不知道我的愿望有多么强烈,我痛苦万分,可是我真的做不到,我好像被卡住了,无法拿出足够的力量做任何事,手脚俱在、意识清醒,但却不能动弹,也无法挣脱。如果你对我说出去散散心吧,一切会好的,多做运动,晒晒太阳,坚持住,加油,我的回应常常是沉默或者笑笑,不再说什么,我明白你说的都对,只是越是向我的意愿呼吁,我就越是感到什么都做不成,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我生病了,我得了抑郁症。

抑郁障碍的表现是,患者感到悲伤、自责、满足感的丧失、对生活乐趣的麻木,抑郁障碍包括的种类有重性抑郁障碍(抑郁症)、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等。双向障碍的表现是,患者处于躁狂与抑郁循环反复发作的状态。躁狂表现为患者处于自大、欣快、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易怒、不需要睡眠等状态。

对于心境障碍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疗法和 心理动力学疗法,认知疗法用来短期内直接减轻症状的发作,心理动力学疗法则强调症状发作的长期变化期内的缓解。

心理动力学疗法包括使患者直接感知到自己的愤怒,是什么样的早期冲突导致了这种气愤,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冲突。人际关系疗法时心理动力学疗法的一种形式。 这种疗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社会关系上。另外,以家庭治疗也有助于减少心境障碍,可以促进家庭沟通,提高家庭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的技能。

精神病性障碍及其治疗

精神病性障碍是指一组严重的精神障碍,属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临床表现多以幻觉、妄想、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为主,其思维、情感、言语和行为动作与外界环境常常不相协调,患者可能会出现持久的功能损害。由于患者认识不到自己有精神病,缺乏自知力,不愿意接受治疗,并由于现实检验能力受损,甚至可能完全脱离现实和歪曲现实,妨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常给家庭集体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和负担。

相对于精神病性障碍的是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包括各种神经症、心理生理障碍及病情较轻的精神发育迟缓和达不到精神病程度的反应状态和心境障碍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患者,一般以情绪障碍、轻度思维障碍、躯体感知障碍等非精神病性症状为主,多能主动就医,详细的诉说自己躯体上及精神上的各种不适,积极要求治疗。患者大都能控制自己的言行,除有时影响工作效率外,对家庭和社会一般不会造成危害,患者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基本能继续原来的工作。

精神病性障碍与非精神病性障碍的区别

精神病性障碍非精神病性障碍
现实检验能力 自我及现实检验能力丧失,无法区分主观体验与客观事实 自我及现实检验能力保持,能区分主观体验与客观事实
精神病性症状 具有幻觉、妄想、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 无幻觉、妄想、行文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
自知力 否认有病,自知力缺乏,不愿主动就医 保持自知力,能主动就医,希望得到帮助
社会功能 严重受损 基本保持
人格结构 受损或不完整 完整
预后 较差,没有适当治疗可能衰退 较好,也可能变成慢性

经神病性障碍分为分裂型障碍、妄想型障碍、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样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物质药物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等。精神病性障碍的致病原因以生物学因素为主,但心理社会学因素在疾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影响症状的表现及康复。 精神病性障碍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康复过程中心理社会学因素的作用明显。

有关精神病性障碍的心理方面的疗法,包括 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心理治疗等。

支持性心理治疗在疾病的早期可以帮助患者增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使其能够接受系统的药物治疗,并且帮助患者认识药物的效用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尽可能帮助其解决在生活学习工作方面所遇到的问题。

认知行为治疗的作用在于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改善内省力,使患者主动接受治疗,并发展与医生及照料者的合作关系,找出影响病情稳定性的因素,如应激或物质滥用。

家庭心理治疗的作用是让患者家人对该疾病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怎样来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及其治疗的重要性,配合医生让患者得到系统的治疗,同时还可使家庭成员宣泄不良的情绪,避免交流的偏差、过度的批评和过分的情感卷入。

最后修改: 2020年02月20日 Thursday 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