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生涯发展概述

职业概述

1.人生的多重角色

生涯是人一生独特的生命历程,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书写自己的人生。美国生涯发展规划专家舒伯认为,“生涯是终其一生,不同时期不同角色的组合”。人在一生中会承担不同的角色, 孩子、学生、朋友、公民、工作者、丈夫或妻子、父母、祖父母、退休者等。人的一生就是选择以及如何承担这些角色的过程,人们因为承担的角色及承担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人生。

“学生”角色:有些人初中毕业后就放弃了这个角色,另一些人会读完大学,也有少数人会一直念到获得博士学位,绝大多数人会在初中毕业和博士之间某个时间点退出。

“夫妻/伴侣”、“持家者”和“父母”角色:这三个角色都是家庭角色,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家庭的,这些角色内在都包含了浓浓的情感。夫妻/伴侣角色是要跟另一个人建立起亲密的、愿意承诺相互扶持走完一生的关系;持家者是指愿意承担起一个家庭的社会功能,如赚钱养家、买房置业、缴费纳税、赡养父母、善待兄弟姐妹、与邻里和睦相处等等;父母则是指愿意生育小孩,并用心去爱他(她)、去教育他(她)。

“公民”角色:公民从法律意义来说,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

“休闲者”角色:从时间上分,一天24小时,减去生理时间(吃喝拉撒睡)和工作时间,剩下的时间称为闲暇时间,对一般人来说,也是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加上退休后更多的闲暇,实际上多数人一生的闲暇时间超过了人生总长度的三分之一。所谓休闲是指在闲暇时间内以“玩”的方式获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是工作之余的自我发展。休闲活动通常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和鉴赏力,为个体构建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使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由此可见,休闲并非纯粹的消遣和放松,而是“有自我发展意义的玩”。没有身心愉悦的体验不是休闲,单纯享乐而没有自我的成长与发展也不是休闲。选择何种休闲方式,是每个人成长为一个独立、负责、成熟的个体的必要内容。

“工作者”角色:在人的一生中,20岁到60岁、一周五天、每天八小时最美好、精力最充沛的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人生的主体、在所有角色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工作者角色,即职业角色。

2.职业角色的重要性

职业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工作能够获得报酬,可以换来我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必需品:食物、衣服、住房、交通工具等等,从而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职业能满足人们建立人际关系、赢得尊重的需要,工作能够扩大个人的生活圈子,建立更为广泛的人际交往。工作环境是人们在家庭外最重要的人际交往环境,也是人们发展友谊、情感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工作中做出了社会认可的成就,就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敬仰。

职业能够满足人们对快乐、满足感和成就感的需要,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时,人们常常会忘记时间、忘记周围的一切,全身心沉浸在工作对象中,甚至达到忘我的感觉。

积极心理学家米哈伊•森特米哈伊认为:“人们感到最为愉快和满足,不是在很放松、什么事也不做(如看电视)的时候,而是专心致志、积极参与某项活动,以至于忘记了时空和自己的时候。这时,人们不考虑事情的回报也不担心自己的表现,只是忘情投入,享受过程中的快乐。”

职业发展与规划的轨迹

职业对于人是如此重要,每个人都应该高度重视自己职业的发展与规划,寻找自己投放精力以提升能力的领域,寻找自己热爱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

1.线性路径

很多职业规划书籍都会介绍职业规划三部曲:

这种“知己知彼,人职匹配”看似完美的想法是在20世纪早期的美国形成的关于职业选择的理论。当时美国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大量农民到城市来找工作,一些专业的研究员开始寻找能使个体与工作快速匹配的方式。

1909年,弗兰克•帕森斯创立了“特质—因素”理论帮助人们选择职业,他也因此被称为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把“特质”定义为一个人所具有的、可以通过心理测验表现出来的特点,把“因素”定义为某种职业的特征。他设计、应用了许多职业测评工具把人们的兴趣和能力同他们潜在的职业进行匹配,他认为每一个体都有一个最适合的职业,只要运用科学的测评工具加上翔实的职业资料就能够为每个求职者做出最好的决定。这个理论能够减少职业选择过程中任何的运气成分和不确定因素,正如一些书籍和网站会整整齐齐列出“五步通往职业成功”的步骤,要求你尽快制订目标,向目标前进。这种有明确目标和清晰路线图的职业发展模式称为线性路径。

2.非线性路径

一百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从前现代社会历经现代社会发展到了后现代社会,这种以准确了解自我特征、完整把握职场信息为前提假设的模型已经很难适应。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互联网革命方兴未艾,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从传统模式向互联网模式的转型,全球化让地球变得更平坦,人员、资本、信息和物品的流动范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使得每个个体都身处一个全球化的复杂大系统中。人们不再是孤立地存在,不仅受到本省市、本国发展变化的影响,还会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当前通信、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可能会吸引更多人进入该领域;制造业的低潮可能会造成很多打工者失业,人生发展路径可能就此改变。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就业将被纳入到全球化的复杂大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存在大量不可控制、不可预测的影响因素,要预测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职业发展再无可能。这种复杂的、受到大量不可控因素影响从而无法做长期规划的职业发展模式叫非线性路径。

个体的职业成长与发展,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是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虽然最后到了哪里我们无法预测,但我们并不是随波逐流,并不是对自己的发展失去控制,相反,在选择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内在的价值观、兴趣和做事情的效能感都会发挥作用。

3.设立短期目标

长期的发展路径不易规划,长期的目标不易确定,那么,就暂且放弃“为自己确立长期目标”这个想法,将注意力收回到当下的生活,抓住现在,聚焦于目前所知的、所未知的和所能学习的各个方面,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新的挑战,然后为自己设定1~3年的中短期目标,努力去实现。在不懈的探索过程中,慢慢地发现自己的人生使命,渐渐清晰要往哪里去。未来不是规划设计出来的,而是从现实生活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与其担忧未来,不如抓住当下。

职业发展并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环境和个体的差异会带来发展方式的差异,多数人在年轻时还需要更多的摸索试探,然后再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但也有少数人或者因为有某方面强大的天赋、强烈的兴趣,或者已经完成充分的探索,或者已经形成强大的意义认同而形成了稳定、清晰的长期发展目标。无论是哪一种,在努力的过程中,都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根据外界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而不是僵化、刻板地执行原定计划。

4.重视偶发事件

一项关于职业发展的研究发现,70%的个体的职业决策受到了偶然事件的影响。偶发事件是指不在人们事先安排和预料范围内的事情。生命中那些超出计划范围的事件以及突发状况,比起我们精心安排的事情,往往更能影响我们生命中重大的决定。

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中,注定了人们要面对很多的偶然事件,环境越丰富,人和人的联系越多,偶发事件就越多。人们愿意到大城市生活,实际上就是在追求一种充满新奇、偶发事件的生活。

偶发事件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一样,有些积极的事件背后蕴藏着消极的内容,有些消极的事件恰恰是人生转机的伪装,能够抓住机遇或者将貌似消极的事件转变成真正的人生契机,需要我们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重视偶发事件还不止于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负面的意外,而且,更要去规划偶发事件。规划偶发事件并不意味着去刻意安排一件“偶发”的事件,安排出来的的确不能够叫偶发事件。规划偶发事件是指通过有意识的行动去增加某一事件的出现概率。可以通过积极参加招聘会、主动发送简历和求职信、认识想进入行业的从业者、和其他朋友一起建立求职网络等方式来扩大自己的求职成功概率,这样做不能保证一定会求职成功,但一定能够增大成功概率,这就是规划偶然事件。

最后修改: 2020年02月20日 Thursday 11:28